洛阳城的绸缎庄里,掌柜王德福正踮着脚,调试货架上那个新奇物件——一个木匣子里装着喇叭,通上电就能传出声音,里面有说书先生讲《三国》,有戏班唱《牡丹亭》,还有官府的公告通知。这是格致馆新研制的“收音机”,刚在市面开售,就成了百姓追捧的稀罕物。
“王掌柜,这‘话匣子’真能听见泉州的戏?”一个老主顾指着收音机,满脸好奇。王德福笑着拧动旋钮,喇叭里立刻传出清晰的唱腔,正是泉州名角的拿手戏。老主顾惊得张大嘴:“乖乖!这比快马传信还快,隔着几千里都能听见!”
收音机的诞生,源于“启明星”卫星的启发。格致学者们发现,无线电信号能穿越遥远距离,若能将其转化为声音,便能实现“千里传声”。他们用三年时间攻关:从矿石收音机到电子管收音机,从只能接收简单信号到能分辨不同频道,最终造出的收音机体积小巧,价格亲民,寻常百姓家都能买得起。
朝廷顺势建立了“大明广播电台”,在洛阳、泉州、西域都护府等地设立发射塔,每日播报新闻、戏曲、格致知识、农业技术。清晨,百姓们听着广播里的“晨读时间”起床;傍晚,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听“农事指导”学习新的种植技巧;遇到灾害预警,广播能第一时间通知到偏远村寨,比从前的“鸡毛信”快了百倍。
在漠北的牧场,牧民们把收音机装在蒙古包里,听着中原的天气预报安排放牧;在南洋的渔船,渔民们靠收音机接收海浪预警,避开危险海域;在经世大学的课堂,老师用收音机播放“万国语言讲座”,让学子们足不出校就能听到异域口音。
收音机还没普及多久,更令人惊叹的“电视机”又问世了。这是格致馆在收音机基础上的突破:不仅能传声,还能传影。一个方方正正的匣子,通电后屏幕上会出现活动的人影,像小戏台子一样,能演戏曲、能播新闻,甚至能展示格致实验的过程。
洛阳的“惠民剧院”外,围着看电视机的百姓里三层外三层。屏幕上正播放着“北极科考队”的纪录片:冰原上的科考站、破冰船的作业、队员们与企鹅的互动,看得众人啧啧称奇。“这玩意儿比皮影戏厉害!”一个孩童拍着手笑,“人在里面动,跟真的一样!”
电视机的研制更为复杂。学者们需要解决图像传输、屏幕显示、信号同步等难题,仅显像管的制作就试验了上千次。最终定型的电视机虽然体积比收音机大,价格也稍贵,但依然成了富裕家庭与公共场所的“新宠”。朝廷在各州郡的“文化站”都摆放了电视机,供百姓免费观看。
电视机的内容比收音机更丰富。“格致学堂”栏目里,学者们演示蒸汽机的原理,用动画讲解地球的自转;“万国见闻”里,播放着波斯的市集、非洲的部落、欧罗巴的城堡,让百姓们看到“地球另一边”的生活;“华夏工匠”则记录着各地手艺人的故事,从江南的刺绣到漠北的银器,一一展现在屏幕上。
在江南的纺织厂,女工们下班后会涌到文化站,看“纺织新技术”的教学片,学着改进织布手法;在中原的村庄,村民们聚在电视机前,看“杂交水稻”的种植方法,跟着屏幕里的农学家调整田垄;甚至连皇宫里,皇帝也会与大臣们一起观看“边防军演”的直播,实时了解军队的训练情况。
收音机与电视机的普及,悄然改变着大明国的生活节奏与认知方式。从前,消息闭塞,百姓们对远方的了解全靠传闻;如今,通过声画,他们能亲眼看到北极的冰、南洋的海、西域的沙漠,知道大明国的疆域有多辽阔,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同的生活。
“这些匣子,不只是玩物。”苏砚秋在格致馆视察时,看着正在调试的电视机说,“它们是连接人心的纽带,是传播知识的桥梁。当一个漠北的孩子能在电视上看到中原的学堂,当一个南洋的渔民能在收音机里听到洛阳的新闻,‘华夏一家’就不再是口号,而是刻在心里的认知。”
格致馆的学者们并未止步。他们又研制出“彩色电视机”,让屏幕上的世界更鲜活;开发了“便携式收音机”,方便旅人随身携带;甚至尝试将电视信号通过卫星传输,让太平州郡的岛民也能看到中原的节目。
在洛阳的夜市上,卖收音机、电视机的摊位前总是最热闹。百姓们一边挑选,一边讨论着昨晚的戏曲剧情、今天的新闻内容。一个老人摸着孙子的头,指着电视机屏幕上的地球图像说:“你看,咱们住的地方这么大,这么美,要好好念书,以后也去看看那些没去过的地方。”
苏砚秋站在街头,听着家家户户传出的收音机声响,看着文化站里百姓围着电视机欢笑的场景,忽然觉得,这些小小的匣子,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明与温度。它们让声音跨越山海,让影像连接彼此,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与对生活的热爱。
夜色渐深,洛阳城的灯火与各家电视机屏幕的光亮交织在一起,像一片温暖的星海。收音机里传出晚安曲,电视机上播放着星空观测的节目,引导着百姓们抬头望向“启明星”曾经划过的夜空。
这便是科技的力量——它不仅能造机器、探太空,更能让寻常百姓的生活,变得更丰富、更便捷、更充满希望。而收音机与电视机里传出的声与画,还将继续讲述着大明国的故事,讲述着华夏儿女在这颗蓝色星球上,共同书写的繁荣与安宁。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槐下田舍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