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守军的部队也已经登上了南面的城墙之上,这一边的城墙之上秦军的弓弩手并不是很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彭城的守军才能够在南面占据一个比较大的优势,此时秦军的部队也已经没有什么更多的兵力能够从其他地方往这边调了。
基本上秦军部队的每个方面都要承受很大的压力,项羽的部队随时都有可能对城门发动总攻,而其他地方的城墙之上,秦军的部队也处于一种淤塞的状态之下,并不是太好将部队从一个地方调动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因此彭城的守军就可以借助这样一个秦军的薄弱环节,不断的加大兵力的投入,从而在这一边打出一个巨大的优势区域来,随后利用这个优势区域去不断的扩大优势,让部队能够从侧翼像一把尖刀一样的刺入秦军的心脏部位之中。
等到秦军到时候想要反应的时候,就已经是失去了机会了,这种情况在战场之上缺乏一个统帅进行全方位的局势调配的时候是很容易出现了,尽管秦军的基层军官拥有着很强的现场指挥能力,但是一支部队若是缺少了一个能够进行整体调配和战斗指挥的主帅的话,那么很多时候就没有办法从大局势上进行一些指挥了,从而也就难免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尽管其实有了这些统帅,也未必就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但终究而言还是要好上许多的,其实项羽在这方面的战场总体指挥上还是相当具有天赋的,他的现场指挥能力相当的强大,可以说这全天下比他在这方面更有天赋的将领几乎是没有的。
但项羽要想将自己的这种过人的天赋完全兑换成为真正的实力,还需要学习很多的东西,还有很长的一段道路需要去走,他从《孙子兵法》这样的优秀的兵书之上能够学习到很多理论上的东西,其实很多人觉得好像学习兵法是没有用的,感觉就是纸上谈兵一点意义都没有。
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的,《孙子兵法》很多时候所讲述的其实并不是战术究竟是什么,它不同于《三十六计》这样的主要以战术为主的兵书和兵法,而是主要从理论上去描述战争双方的一些优劣势以及衍生出来的一些理论。
尽管《孙子兵法》会显得比较抽象一点,很多方面的确看起来是没有办法在实战之中进行应用的,但是这种影响就像是学习基础的知识一样,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战略思维的培养,如果有了这样的战略思维的培养,那么主将的战略能力,思维广度的上限就会比普通的将领要高出不止一个层面。
所以尽管看似没有那些理论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是在真正的大的战争之中,这些思想所能够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那些战斗之中的战术的应用。
而实际上项羽在战术的使用上所拥有的天赋是没有人能够比得上的,很多的战场指挥与战术应用,即便从来没有学习过,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他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局势去使用,完全就是无师自通,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天才吧,没错项羽就是一个军事指挥方面的天才。
他所欠缺的恰恰就是那种能够帮助他扩充眼界的大战略上的思维,所以《孙子兵法》这样的理论兵书对于项羽的帮助其实会比那种介绍具体的战术使用的兵书对于项羽的帮助要更加大一些,而对于项羽自己而言他对于那种具体介绍战术的兵法其实也没那么大的兴趣,他总是能够根据战场的局势进行随机应变,这是他的一种天赋,也是一种独特的能力,他需要保持自己大脑思维的自由性,这能够帮助他在战场之上获得很大很大的优势。
此时的项羽也是在脑海之中思考着接下来的战斗,他所想的其实不仅仅是这一场战斗的胜利,而是在攻下彭城之后,他们项氏集团所应该做的事情,他将自己的思路带入到了整个天下,他需要去考虑其他一些国家的情况,也需要去思考他们项氏集团内部以及整个楚国的旧贵族势力之间的关系。
他知道在历史上项羽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之中其实是受到楚国的旧贵族势力的压制的,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内部原本就不是那么的团结一致,这一点其实也是为什么项羽最终输给刘邦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在很多关键的时刻都遭遇到了来自于他堡垒内部的人的背叛。
其中他的叔父项伯就是一个典型,当然项羽现在还没有想好之后自己应该怎么样去处理与这些楚国的旧贵族之间的关系,甚至他都没有想好自己应该如何处理与自己的叔父项梁之间的关系,随着他的思路的逐步扩宽,他就仿佛变成了一个长辈眼中叛逆的年轻人一样,项羽与项梁还有项伯这样一些老一辈人之间的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所导致的矛盾就逐渐开始凸显了。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也一直是项羽所担心的,这个人就是历史上被项梁拥护为楚怀王的熊心,项羽自己是很不愿意让这个楚怀王出现的,在这一点上他也与自己的叔父有着很大的矛盾,他们之间也因为这个问题而争论了好几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