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物喻道
杯子里装满了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怎能听进别人的。请倒掉空杯子里的水,杯子空了,才可以往里面装东西,过满,它则往外溢,人生与自己的心灵亦是,空则获,满则损。
人天生诚实,所以不要被人套话,交浅不言深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两句话非常有意思。我们抓住“有”不放就是看到它的利益,“利”就是定用,“利者定用”,确定的用途。“无之以为用”,这句话的用表示妙用,“利者定用,用者妙用”——一个事物的妙用来自把它的“定用”无掉。
道家的智慧是中国哲学的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面。它在根本上启发我们对生活采取这种去执的态度,就是去掉执着。教我们做减法,把人为的因素拿干净,这就是去执。倘若我们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自然而然地就是在天道中展开了生命实践。这叫暗合天道。
道家的境界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总会说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解释】形形色色,弄得我们目盲。目盲不是眼睛瞎了,而是眼花缭乱,根本看不清楚。耳聋也不是说耳朵真的聋掉了,而是一种状态。这个爽是失掉的意思,就是差失。口没有味道,就叫爽。“令人心发狂”,疯狂的追求,会令人丧失掉理性。人一旦放荡以后,自己就控制不了自己了。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看到奇石异宝,人们一般会行为不端,有的人还会误入歧途。。因此圣人只为吃饱,不贪求耳目的享受。道家修炼有四个字“修内堵外”。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释】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叫做宠辱若惊。人得宠的时候,肯定会心存恐惧,因为这很难得,觉得自己不能失宠,一失宠就糟糕了。比如,以前的宫廷,尤其是后宫里出现的乱子,多数是因为受宠的跟失宠的争夺导致的,惊险万分,残酷不仁。我们一般的说法是宠为上,辱为下,老子却不这样看。
老子没有说什么宠为上,辱为下,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宠为下。宠对我们来讲,是不好的事情。比如,我们很多小孩被宠坏了,我们很多干部被宠坏了。历史上被宠坏的,最可怜的就是和珅。和珅刚出道的时候,他是最反腐败、最清廉的。可是被乾隆宠成了大奸臣、大坏蛋、大腐败。那当然是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了,这样才叫作真正的宠辱若惊。
老子告诉我们,有人提拔你的时候,你要特别小心,因为那绝不是好事情。一开始提拔你,没事;再提拔你,没事;继续提拔你,你的麻烦可能就来了。如果他不提拔你,你根本不会有麻烦。对于那位要破格录用你的上司,你一定要特别小心。那是不是要拒绝呢?其实也不必拒绝,你赶快去充实自己就对了。“贵大患若身”,意思是我们把它当作自己身体那样重要,才会惊慌。我请问各位:是觉得身体重要,还是人家对你的侮辱重要?是身体重要,还是人家对你的宠爱重要?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释】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种现象,无法追究。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它上面并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连绵不绝,难以形容,复回归于没有物体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尾,拿着古时的道理来驾御今天的事物,能认识古时的道理,才可以说认识道的规律。“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的作用,自古以来,一直不断地在重现。道纪,就是道行走的记录,是道的规矩,道的作用,自古至今一直在沿用,发展的轨迹就好像是道的记录,我们要按道纪而行。
道是不变的规则,但是现象是万变的。你不要老在现象上面去摸索,而要找出那个不变的规律,按照它去走。??好比读历史,历史是道从开天辟地以来,所表现的轨迹,人把它记载下来。你要去读历史背后的道理,那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培养两种能力,一是选择能力,二是判断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