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险象环生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明朝面临了自辽东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后金的努尔哈赤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向宁远城发起进攻。守卫宁远的明军由总兵官满桂和宁前道参政袁崇焕共同指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袁崇焕临危不乱,果断召集诸将商讨对策,决定实施坚壁清野策略,动员全城军民共同守城。
袁崇焕的坚定与智慧,在这次战役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充分利用宁远城内的红衣大炮,对后金军造成了沉重打击。经过数日激战,努尔哈赤的军队遭受重创,最终被迫撤退,明军取得了宁远之战的胜利,史称“宁远大捷”。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明朝士气,袁崇焕也因此被任命为辽东巡抚,专理辽东军务,成为明朝在辽东防务的中流砥柱。
然而,就在宁远大捷之后不久,明朝京师北京却遭遇了一场神秘的灾难。同年五月,北京王恭厂地区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事件,史称“天启大爆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爆炸瞬间,狂风骤起,天空昏暗,无数的人、畜、树木和砖石被卷入空中,随后坠落,数万间房屋被夷为平地,死伤人数超过两万。更为诡异的是,爆炸中心地带竟然“不焚寸木,无焚烧之迹”,衣物、首饰和器皿等物品被抛至远处的西山,就连在紫禁城修缮围墙的三千工匠也未能幸免,纷纷从脚手架上坠落,场面惨烈。
此次爆炸事件的成因至今未有定论,当时的解释多归咎于天怒人怨或是火药库的意外爆炸,但这些说法都无法完全解释现场的种种奇特现象。事件发生后,天启皇帝朱由校不得不颁布罪己诏,宣布大赦天下,以安抚民心,缓解社会的恐慌情绪。
同年夏天,北京及周边地区又遭遇了自然灾害的连锁反应,先是京师爆发洪水,随后江北、山东等地出现旱灾和蝗灾,秋季时,江北再次遭受大水,河南地区亦出现严重的蝗灾。
五、兄终弟及
天启五年(1625年),朱由校的一次意外事故,成为了其健康恶化的转折点。在一次出游西苑时,他不慎落入水中,虽然最终被救起,但这一事件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健康隐患。自此之后,朱由校的身体状况日益下降,尽管多方寻医问药,病情仍未见好转。尚书霍维华推荐的“灵露饮”一度让他精神振奋,但长期饮用后,反而导致了肿胀病,使得朱由校逐渐全身水肿,最终卧床不起。
天启七年(1627年),朱由校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在八月十二日,他于乾清宫召见了内阁大臣和科道诸臣,表达对魏忠贤和王体乾的信任,甚至封魏忠贤侄子魏良栋为东安侯,这显示了他在病重之际仍对魏忠贤等人保持依赖。然而,朱由校心中清楚,国家不能无主,于是他做出了重要的决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五弟信王朱由检。
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校在乾清宫驾崩。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朱由检召入卧室,寄予厚望地说:“来,吾弟当为尧舜。”这不仅是一种深切的嘱托,也是对朱由检治理国家能力的认可。次日,朱由校再次召见内阁大臣黄立极,表达了对朱由检的信任和对未来的乐观,他说:“昨天召见了信王,朕心甚悦,身体觉得稍微好些了。”
朱由校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检即位,改年号为崇祯,开始了新的统治时期。同年十月,朱由校被追尊为“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安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完成了从兄终到弟及的皇位传承。
六、酷爱建筑
朱由校,这位在位期间明朝风雨飘摇的皇帝,却有着与寻常帝王截然不同的个人兴趣——建筑与木工。他的这一爱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至于后世提及明熹宗,往往离不开“木匠皇帝”的绰号。
朱由校对建筑的痴迷,不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研究,他更是一位实践者。他亲手设计并建造了各式各样的建筑模型,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一处仿造乾清宫的小型宫殿。这座宫殿虽只有三四尺高,但结构精细,布局巧妙,其精巧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充分展现了朱由校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天赋。此外,他还创作了一座沉香木假山,假山上的池塘、亭台楼阁等景观雕刻得栩栩如生,细腻入微,堪称艺术珍品。
朱由校对体育活动也颇感兴趣,特别喜爱蹴鞠(即古代足球)。为了满足自己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他亲自设计并建造了五座蹴园堂,供自己和宫中的太监们进行蹴鞠比赛。这些建筑的设计既考虑了实用功能,又融入了他对美的追求,体现了朱由校在建筑艺术上的独特见解。
除了个人爱好,朱由校对朝廷的重大建筑工程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天启五年至天启七年间,明朝对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工程。朱由校不仅对这些工程给予了高度关注,甚至亲临施工现场,从起柱、上梁到插剑悬牌,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显示出他对建筑工艺的深厚兴趣和专业素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