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六十七亿?!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再核实!去消费者协会官方渠道核实!”
《南华早报》编辑对着电话咆哮,脸色煞白。
然而,冰冷的官方数据和消费者协会即将发出的联合声明,将成为他们无法反驳的铁证。
各大通讯社驻港分社的灯火也纷纷亮起。
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的记者们,如同嗅到血腥的鲨鱼,抓起电话疯狂地拨打着消费者协会、中华总会以及任何可能获得确认或细节的号码。
“突发新闻!港岛购物节打破纪录!三天狂揽一千三百六十七亿港元!前所未有的繁荣粉碎唱衰预言!
一个疯狂的数字。
一场震动全城、注定席卷全球财经版头条的新闻风暴。
在1983年新年伊始的深夜,悄然成形,并将在黎明破晓之时,如同核爆般席卷整个港岛,震荡整个亚洲乃至世界!
它将以无可辩驳的力量,向世界宣告着一个事实——
邵维鼎口中那句平静却蕴含万钧之力的话语:
港岛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
翌日清晨,港岛。
蒙蒙细雨如烟似雾,笼罩着这座刚刚经历狂欢的城市。湿漉漉的街道上,行人撑起各色雨伞,脚步匆匆,却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轻快。
报童清脆的叫卖声穿透雨幕,回荡在街头巷尾:
“号外!号外!购物节三日狂揽一千三百六十七亿!”
“《明报》头版!盛世烟花,照亮时代新章!”
“《朝阳日报》!千亿盛宴!港岛奇迹!”
油墨的香气混合着雨水的清新,弥漫在空气中。
早茶店里,人声鼎沸,蒸汽氤氲。人们一边享用着热气腾腾的点心,一边争相传阅着今天的报纸头条。那串天文数字般的“1,367亿”,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荡起巨大的涟漪。
对于绝大多数港岛市民而言,这三天的购物节,是一次实实在在的丰收。
他们很多人忍了一年多想买的大件家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趁着折扣和补贴,一次性搬回了家。
开了店铺的老板们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汹涌的人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营业额,外国游客出手大方,不讲价,掏出鼎峰银行的“ONE卡”潇洒一刷,钱款瞬间到账,在鼎峰系内转账连一分钱手续费都没有,便捷又安心。
而在鼎峰系公司上班的员工,几乎都领到了不同程度的的购物补贴和优惠券,享受着公司福利进行扫货。
然而,在铜锣湾一条不算太繁华的街角,一家名为“王记冰室”的铺头里,老板王荣驰的心情却如同窗外的天气,阴沉得能拧出水来。
他万万没想到,昨天因为生意太好忙不过来,一时偷懒,将平日里一人份的肠粉做成了半人份的量,想着多卖几份。更倒霉的是,昨天剩下的一点隔夜肉粥,他想着倒了可惜,今天热了热又端上了桌。
结果,一位日本游客吃坏了肚子,上吐下泻,直接一个电话举报到了消费者协会。
祸不单行!
消协的人一来调查,不仅查实了隔夜粥的问题,连带着肠粉缩水的事情也被翻了出来。
上午刚出事,下午消协的处罚通知就到了:取消“四星”评级,降回“三星”!
更要命的是,连“消费者协会会员资格”都被暂时取消了!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辛辛苦苦经营一年多,好不容易靠着还算地道的味道和相对干净的环境,从三星店爬到了四星店,吸引了更多游客和本地客。
现在一夜回到解放前!
更糟糕的是,消息在老主顾圈子里传开了。
“芳姐,早晨!来吃早茶啊?”王荣驰看到一位熟客撑着伞路过,连忙挤出笑容招呼。
那位被称作芳姐的中年妇人,脚步顿了顿,眼神复杂地瞥了他一眼,像是没听见一样,径直走进了隔壁那家同样卖早茶点心的“李记蒸饺”。
王荣驰的脸瞬间涨得通红,耳边仿佛能听到周围食客和街坊指指点点的议论声:
“听说了吗?老王被消协除名了!”
“啧啧,肠粉缩水,卖隔夜粥,这不是砸自己招牌嘛!”
“活该!消协管得好!不然我们这些老客也被当猪宰了!”
“还是隔壁李记实在,冬冬那姑娘多勤快……”
隔壁的李记蒸饺,此刻却是另一番景象。
虽然店面不大,但收拾得干干净净,几张桌子坐满了人,门口还有人排队。
老板娘李冬冬,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姑娘,扎着利落的马尾,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手脚麻利地招呼客人、端茶倒水。
她的丈夫杨海洲则在后厨,锅铲翻飞,一笼笼热气腾腾、皮薄馅大的蒸饺不断出炉。
芳姐在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忙碌的李冬冬,笑着打趣:“冬冬啊,你从大陆茂名农村过来,开了这么家蒸饺店,真是赚到了啊!生意这么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