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写了几首即事诗,虽然算不上特别好,但都是真情实感,描绘的也都是眼前的真实景象,这里简单记录几首: 《春夜即事》 华丽的纱帐随意铺陈着,隔着街巷传来的打更声听得不太真切。 枕头上透着丝丝寒意,窗外正下着雨,眼前的春色和梦中的人儿交织在一起。 蜡烛的烛泪盈盈,不知是为谁而流,花儿似乎也带着点点愁绪,像是在对我嗔怪。 小丫鬟娇惯懒惰,拥着被子,听我说话时笑得都不耐烦了。
《夏夜即事》 绣累了的佳人进入了悠长的梦乡,金笼里的鹦鹉叫唤着要茶汤。 窗户明亮,月光如麝月般皎洁,打开了宫镜,室内檀香袅袅,仿佛弥漫着御香。 琥珀杯中的酒如荷露般滑润,玻璃栏杆外柳风送凉。 水亭中处处可见团扇在摇动,朱楼的帘子卷起,佳人已卸去晚妆。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一片寂静,没有一点喧哗声,月光透过茜纱洒了进来。 青苔覆盖着石头的纹路,正好让仙鹤安睡,井边飘落的桐叶上的露水打湿了栖息的乌鸦。 抱着被子的丫鬟过来为我铺好绣着金凤的被子,倚着栏杆的人回来时,头上的翠花掉落。 深夜因为喝酒口渴而无法入睡,重新拨弄着沉香,想要煮茶来喝。
《冬夜即事》 三更时分,梅花和竹子仿佛进入了梦境,盖着锦被却怎么也睡不着。 庭院里松影摇曳,只能看到一只仙鹤,满地的白雪如梨花般洁白,却听不到黄莺的叫声。 女儿穿着翠袖,诗兴被寒冷的天气所影响,公子穿着金貂皮衣,却觉得酒力不够。 幸好丫鬟知道我想喝茶,及时扫来新雪煮茶。
因为这几首诗,当时有一些趋炎附势的人,看到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所作,就抄录下来到处传颂;还有一些轻浮的年轻人,喜欢诗中那些风情艳丽的句子,也把它们写在扇面上、墙壁上,时不时地吟诵欣赏。因此,竟然有人来找宝玉求诗、求字,或者请他作画、题字。宝玉也因此更加得意,整天忙着这些事情。
谁能想到,在平静的日子里,宝玉忽然莫名地烦恼起来,觉得这也不顺心,那也不如意,进进出出总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园子里的人大多是女孩子,她们正处在天真烂漫、懵懂无知的年纪,日常坐卧相处毫不避讳,嬉笑玩闹全无心机,根本无法理解宝玉此时的心思。宝玉心里不痛快,就懒得在园子里待着,只在外面闲逛,神情还总是呆呆傻傻的。 茗烟见宝玉这样,就想逗他开心,左思右想,觉得宝玉平日里玩的东西都已经玩腻了,这些都没法让他开心起来,只有一样东西,宝玉肯定没见过。
想到这里,茗烟就跑到书坊里,买了许多古今小说,还有关于赵飞燕、赵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以及各种传奇戏曲本子,拿回来给宝玉看。宝玉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些书,一看到就像得到了稀世珍宝一样。茗烟又叮嘱他千万不能把这些书拿到园子里去,说:“要是被人知道了,我可就大祸临头了。”但宝玉怎么舍得不拿进去呢,犹豫了好一会儿,他挑了几本内容文雅、文字细腻的书带进园子,放在床顶上,等没人的时候自己偷偷看。那些内容粗俗、过于露骨的书,就都藏在外面的书房里。
那是三月中旬的一天,早饭后,宝玉带着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树下的一块石头上坐下,翻开《会真记》,认真地读了起来。正读到“落红成阵”这一段时,忽然一阵风吹过,把树上的桃花吹落了一大半,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落得宝玉满身、满书、满地都是。宝玉想把身上和书上的花瓣抖落下来,又担心踩到地上的花瓣,就用衣服兜起地上的花瓣,走到池边,把花瓣抖落在池子里。
那些花瓣漂浮在水面上,晃晃悠悠地,顺着水流流出了沁芳闸。等他回来,发现地上还有许多花瓣。 宝玉正犹豫着该怎么办时,只听到背后有人问:“你在这里干什么呢?”宝玉回头一看,原来是林黛玉来了,她肩上扛着花锄,锄头上挂着花囊,手里拿着花帚。宝玉笑着说:“好呀,好呀,快来把这些花扫起来,扔到水里去。我刚才已经扔了好多进去了。”林黛玉说:“把花扔到水里可不好。你看这里的水虽然干净,可一流到有人家的地方,那些脏的、臭的东西混在一起,还是会把花糟蹋了。在那边的角落里,我有一个花冢,现在把花扫起来,装在这个绢袋里,用土埋上,时间久了,花就随着土一起化了,这样不是更干净吗?” 宝玉听了,高兴得不得了,说:“等我放下书,来帮你一起收拾。”
黛玉问:“你看的是什么书?”宝玉一听,慌慌张张地把书藏起来,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罢了。”黛玉笑着说:“你又在我面前耍花招。趁早给我看看,肯定不是什么正经书。”宝玉说:“好妹妹,要是别人,我肯定不敢给看,但对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可千万别告诉别人。这书可真是太好了!你要是看了,肯定连饭都不想吃了。”一边说着,一边把书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都放下,接过书看起来,越看越入迷,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十六出戏文就全看完了,她觉得这书里的词句优美动人,读完之后,嘴里还留着淡淡的余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