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低着头,双手抱拳,满脸羞愧地说道:“孙儿明白了,是孙儿糊涂,没有考虑周全。孙儿不该仅凭一己私情,就忽视了皇后的贤德和朝堂后宫的安稳。” 朱瞻基微微抬起头,眼中满是懊悔,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朱棣神色稍缓,语气依旧严肃:“这就对了。你要明白,身为帝王,一言一行都关乎着国家的兴衰荣辱。后宫稳定,朝堂才能安稳。皇后乃六宫之主,她的品德和行为对后宫风气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若随意废后,恐会引发后宫纷争,动摇国之根本。” 朱棣站起身来,缓缓踱步,目光在御书房的各处物件上扫过,仿佛在回忆往昔的岁月。
徐妙云轻轻走到朱瞻基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温柔地说:“瞻基啊,胡氏皇后这些年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她的贤能众人皆有目共睹。你若贸然废后,不仅会寒了皇后的心,也会让朝堂大臣们心生疑虑。以后可切莫再提此事了。” 徐妙云眼神慈爱,轻轻握住朱瞻基的手,给予他无声的安慰。
朱瞻基连忙点头,诚恳地说道:“孙儿谨遵皇爷爷、皇奶奶、父皇、母后的教诲,这就安排下去,绝不再有此等糊涂想法。只是,孙儿心中仍有疑惑,接下来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改变未来,避免那些祸事发生呢?” 朱瞻基抬起头,眼神中满是求知和渴望得到指引的光芒。
朱棣停下脚步,转过身来,看着朱瞻基说道:“改变未来,要从多方面着手。朝堂之上,需任用贤能,广开言路。于谦及三杨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定要好好重用。尤其是于谦,此人有勇有谋,心怀天下,将来可封为内阁首辅。” 朱棣神色坚定,目光中透露出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未来局势的掌控。
朱高炽接着说道:“不仅如此,对于民生也要格外关注。兴修水利,鼓励农桑,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是根基,万不可忽视。” 朱高炽微微皱眉,表情凝重,强调着民生的重要性。
徐妙云笑着说:“还有后宫之事,切不可再厚此薄彼。要一碗水端平,让后宫众人皆能感受到你的公正和关怀。如此,后宫才能安宁,你也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朝政之上。” 徐妙云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整理着朱瞻基的衣摆,尽显长辈的关怀。
朱瞻基认真聆听,不时点头:“孙儿记住了。多谢皇爷爷、父皇为孙儿指明方向,皇奶奶的教导孙儿也铭记于心。只是,关于朱祁钰,孙儿以后该如何安排呢?” 朱瞻基看向仍在朱棣怀中安睡的朱祁钰,眼神中带着思索。
朱棣小心翼翼地抱着朱祁钰,动作轻柔得仿佛他手中捧着一件稀世珍宝一般。他轻轻地晃动着怀中的孩子,目光慈爱而坚定地注视着那张稚嫩的小脸,缓缓开口说道:“这正是朕想要说的啊!我们必须要改变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而朱祁钰,便是那关键之所在。所以,你一定要立刻立下朱祁钰为皇太子,并将其直接过继给胡皇后。这样一来,皇太子将会拥有两位母亲,一位是尊贵的嫡母胡皇后,另一位则是他的亲生母亲吴氏。胡皇后的地位从此便能稳若泰山,无人可以撼动;而朱祁钰的生母吴氏也可因此被册封为贵妃,享受尊崇的待遇。至于朱祁镇嘛……毕竟他也是朱家的血脉,而且现在年纪尚幼,尚未犯下什么过错。就让他当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闲散王爷吧。如此这般安排,既能确保后宫安宁和谐,又能让朝堂之上保持稳定太平。”说到这里,朱棣再次低头看向朱祁钰,眼中满含着对未来的精心规划以及殷切期望。
朱瞻基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皇爷爷,如此安排虽能稳定局势,但朱祁镇毕竟是孙儿的长子,这样做是否对他太过残酷?” 朱瞻基心中有些不忍,毕竟朱祁镇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虽然知晓未来他会犯下大错,但此刻看着他年幼的模样,心中还是有些纠结。
朱棣面色一沉,严肃说道:“瞻基,这不是残酷,而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你身为帝王,不能只考虑一己之私,儿女情长。若不如此,按照原本的轨迹发展,朱祁镇将会给大明带来灭顶之灾,到那时,整个朱家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又谈何父子亲情?” 朱棣的声音回荡在御书房内,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朱高炽也在一旁劝道:“吾儿,你皇爷爷所言极是。帝王之家,责任重于泰山。我们不能因一时的妇人之仁,而耽误了整个国家的未来。朱祁镇虽为长子,但他若没有担当大任的能力和品德,强行将皇位交予他,只会害了他,也害了天下百姓。” 朱高炽目光温和而坚定,他深知这个决定虽艰难,但却是必须的。
徐妙云轻轻叹了口气,说道:“瞻基,我们也并非不爱朱祁镇。只是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不得不做出这样的抉择。你要明白,这是我们身为皇室成员的责任和使命。而且,朱祁镇即便做了闲散王爷,只要他安分守己,也能平安一生。” 徐妙云眼中闪过一丝不忍,但更多的是对大局的考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