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沉默许久,最终缓缓点头:“孙儿明白了,一切谨遵皇爷爷、父皇、母后和皇奶奶的吩咐。孙儿定会以大明江山为重,做出正确的抉择。” 朱瞻基抬起头,眼神变得坚定起来,此刻他已下定决心,为了大明的未来,放下心中的犹豫。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太监的通报声:“于谦大人、三杨大人求见陛下。”
朱瞻基看了看朱棣等人,朱棣微微点头示意。朱瞻基说道:“宣他们进来。”
没过多久,只见于谦、杨荣、杨士奇以及杨溥这四位大臣步履匆匆地踏入了御书房那扇庄严厚重的大门。他们刚刚迈入门槛,目光就不约而同地落在了室内正中央的朱棣、朱高炽等人身上。刹那间,四人脸上原本还算镇定自若的神情瞬间被惊愕所取代,仿佛见到了什么极其惊人之事一般,脸色变得煞白。紧接着,他们像是受到了极大惊吓似的,双腿一软,扑通一声齐齐跪倒在地,并齐声高呼道:“微臣等拜见太宗皇帝陛下!拜见仁宗皇帝陛下!拜见皇后娘娘千岁千千岁!拜见太子妃娘娘万安!”这一刻,他们的声音异常整齐且响亮,在整个御书房内回荡着,其中更是蕴含着深深的敬畏之情,让人听后不禁心生肃穆之感。
朱棣笑着说道:“都起来吧,不必多礼。今日叫你们前来,是有要事相商。” 朱棣的目光在四人身上一一扫过,眼中满是欣赏。
于谦站起身来,恭敬地说道:“陛下有何事吩咐?臣等定当竭尽全力。” 于谦身姿挺拔,神色从容,脸上带着对皇帝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朱棣说道:“今日我要你们知晓一件大事。未来之事,皆在这史册之中。” 说着,朱棣从怀中拿出一本史书,递给于谦。
于谦接过史书,翻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越看越震惊,额头上不禁冒出冷汗。看完之后,于谦抬起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陛下,这…… 这太不可思议了。”
杨荣、杨士奇和杨溥三人也纷纷围过来,传阅史书。看完之后,他们同样满脸震惊,久久说不出话来。
朱棣说道:“如今你们都已明白,太子改立,重视于谦,这些皆是为了大明的未来。以后你们要同心协力,辅佐陛下,共创大明盛世。” 朱棣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鼓励。
于谦连忙跪地,说道:“臣何德何能,得陛下如此信任。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陛下重托。” 于谦的声音坚定有力,充满了决心。
杨荣、杨士奇和杨溥也纷纷跪地,表示愿意全力辅佐朱瞻基。
朱瞻基走上前,将众人扶起,说道:“有诸位爱卿相助,朕定当励精图治,不负众望。” 朱瞻基看着众人,眼中满是感激和欣慰。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如此甚好。今日我们一家人团聚,也难得,便一起用膳吧。” 朱棣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此刻他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大明江山稳固的欣慰。
众人移步至偏殿,丰盛的菜肴早已摆满了餐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气氛温馨融洽。期间,朱棣徐妙云拿出土豆、红薯及玉米三种高产种子交给朱瞻基,并详细讲述了种植方法和这些作物对民生的重要性。
用完膳后,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御花园中灯笼高悬,将四周照得明亮如昼。
朱瞻基看着手中装着种子的锦盒,若有所思地说道:“皇爷爷、皇奶奶,这土豆、红薯和玉米既然产量如此之高,确实是能解百姓温饱的好东西。只是,要在全国推广种植,恐怕还需做不少准备。”
朱棣点点头,一边品茶一边说道:“这是自然。首先,需挑选合适的地方进行试种,让百姓亲眼看到这些作物的高产,他们才会信服并愿意跟着种植。”
杨士奇在一旁附和道:“陛下所言极是。还需安排得力的官员去指导百姓种植,传授他们正确的方法。另外,也要提前做好宣传,让百姓知晓这些作物的好处。”
于谦接着说:“臣认为,还可以给予种植这些作物的百姓一定的奖励或者赋税优惠,如此一来,百姓的积极性必然大增。”
朱瞻基听着众人的建议,连连点头:“爱卿们所言都在理。此事就交由户部和工部共同负责,务必将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做细。”
朱高炽这时开口道:“还有一件事,今日我们将未来之事告知了诸位爱卿,虽说是为了大明的长远发展,但此事关系重大,切不可外传。” 他目光严肃地扫视众人。
众人纷纷表态:“臣等明白,定当守口如瓶。”
徐妙云微笑着看着大家,轻声说道:“如今诸事都已有了头绪,往后便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瞻基啊,这重担以后可就落在你身上了。”
朱瞻基站起身来,恭敬地说道:“皇奶奶放心,孙儿定不会辜负您和列祖列宗的期望。孙儿会勤勤恳恳,努力让大明的百姓过上好日子,让我大明的江山更加稳固昌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