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黎大县长说什么就是什么,反正上了这条贼船,我们槐林现在除了跟你们松和一条路走到黑,也没有多少其他的选择了。”
“不过绿色产业想提振效益规模,我看仅靠现在在这种模式,限制还是太大了,这次你们松和县跟我们槐林合作,怕是也有尝试新路子的想法吧?”
既然难得来一次槐林县。
黎卫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回去。
签约仪式结束后,在槐林县县长解军和副县长、四林镇书记萧晏明的陪同下,黎卫彬实地参观和考察了四林镇的几个手工编织工厂。
等这个行程结束,婉拒了解军前往槐林县政府那边用餐的邀请,黎卫彬跟着萧晏明这家伙转头就钻进了四林镇的一家土菜馆。
包厢里。
因为是工作日,萧晏明也没有安排酒水,倒是泡了一壶好茶。
除了黎卫彬跟萧晏明以外,包厢里还有松和县的副县长陈晓华,府办主任宾云华以及黎卫彬的联络员潘瑞。
槐林县这边只有萧晏明和四林镇的两个副镇长。
席间,听到萧晏明的话,黎卫彬也不掩饰什么。
当即就点了点头说道:“确实是有这个想法,当前绿色产业的种植面积还是太小了,即使加上你们槐林和丰水还是太少。”
“绿色农业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是技术因素,但是说到底嘛菜还是地里种出来的,凭空可变不出东西。”
“单纯地讨论市场规模,仅仅华东地区就有多大的市场?更不要说全国。”
“这个产业将来想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保持长期稳定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还要扩大经济效益的规模,那就必然要采用寻租的方式到其他地方去进行生产。”
闻言萧晏明点了点头。
黎卫彬的这个说法他基本上都认同。
再好的生意没有东西也做不出规模,没有规模就很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随便一点风吹雨打就有可能会淹没在市场浪潮里面。
毕竟绿色产业这种东西说白了就是种菜,技术含量并不高,靠的就是先机和规模效益取胜。
不过自己这个党校的老同学,论头脑和魄力,他萧晏明的确自叹不如。
在地方搞经济工作,尤其还是在松和县这种地处内陆中部腹地的小县城里面,其实很多领导干部都容易陷入地方主义的泥潭里。
当然这也不仅仅是个人的能力和见识问题,客观条件的约束性本身也比较大。
但是总体上来讲,黎卫彬还是敢做旁人不敢为的事情,松和县的绿色产业走到这一步,可以说算是真正把这个产业的发展模式吃透了。
将来松和县的绿色产业,必然要走一条生产研发和科学标准制定、管理的路子,也就是逐步品牌化和标准化,然后在全国各地都建立配套的生产基地。
这次跟槐林县合作,顶多只能算得上是他们的一次尝试。
……
在林清泉面前,徐正新无疑是一个小辈。
而跟徐正新不同,王星皓已经算得上是老资格了。
当年林清泉还在丰水县担任副县长的时候,王星皓就已经出任了常务副县长的职务。
丰水县。
县委会议室里。
极快地扫了一眼屏幕上的信息内容,林清泉这才看向徐正新和王星皓等人。
然而此刻,作为县长的徐正新跟作为常务副县长的王星皓却多少有些膈应,做人屎难吃,做官话难听啊,偏偏面对林清泉的质问,他们两个谁也不敢冒头。
“呵呵,我看我们丰水县现在就是个大笑话嘛。”
“人人都说丰水的干部会做事,会搞经济,眼光也好,现在看来,话是好听,但是徒有虚名啊。”
“你们说说吧,对这次槐林县跟松和之间的合作有什么感想。”
以林清泉的身份,在县委常委会上点名批评干部当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毕竟书记的权威可不是开玩笑,但是此刻会议室里的气氛却是无比的诡异。
因为林清泉摆明了是把压力扔到了县长徐正新和常务副县长王星皓身上。
反倒是作为副书记的刘永刚一如往常地摆出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既不开口也不去观察谁的脸色,而是埋头在那里奋笔疾书。
如果不是瞥了眼刘永刚面前的笔记本上简笔勾勒出来的五角星,恐怕就连坐在他身侧的县委办公室主任何可都要认为这位刘副书记是在描绘什么惊天动地的宏伟蓝图。
不过何可也不是什么蠢人,自然能推敲出今天这个会议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
林书记是丰水县的老人,论对县委班子的掌控,可不是以前董书记那种外来干部能比的。
然而眼下的丰水县,形势的确不容乐观。
林书记为人平和,出任县委书记之后不仅仅没有在全县的组织人事问题上大动干戈,反而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解决问题和推动工作发展上面。
但是那位徐县长似乎很冒头,在县政府那边跟常务副县长王星皓根本就尿不到一个壶里,两人明里暗里斗了不知道多少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