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城重归大明版图,然而城内一片萧瑟,劫后余生的百姓们脸上满是悲戚与茫然。在锦州总兵府那略显陈旧的议事厅中,钱守庸端坐在主位,神色凝重。李明与马绍愉分坐两旁,三人的表情都透着对当前局势的忧虑。
钱守庸轻咳一声,率先打破沉默:“锦州收复,虽是喜事,但祖大寿那叛国贼带来的烂摊子,咱们得好好收拾。这向朝廷奏报的折子,得赶紧拟出来,把事情原原本本说清楚。”
李明眉头紧皱,按照与钱守庸早就密谋好的说辞,佯装愤怒地怒道:“祖大寿这狗贼,降清不说,还在锦州城内做出吃老弱妇孺这等丧尽天良之事,简直猪狗不如!咱这奏折里,必须强烈要求皇上诛他九族,满门抄斩,方能解我心头之恨,也能震慑其他心怀不轨之人。”
马绍愉也附和道:“确实如此,咱们得让皇上知道祖大寿所犯下罪行的严重性。而且咱们收复锦州历经多少艰难险阻,牺牲的将士不能白白流血,也得在奏折里体现出来,让朝廷明白咱们这胜利来之不易。”
钱守庸点头称是,心中对马绍愉这么识趣很是高兴,转头对着一旁待命的李师爷说道:“李师爷,就按李将军和马监军所言,立刻起草奏折。着重把祖大寿投降清军的叛国之举,还有他在锦州城内残害百姓的暴行,写得清清楚楚。另外,我军收复锦州时如何奋勇作战,面临多大困难,也都详细描述。最后明确向皇上请求,对祖大寿及其九族严惩不贷。”
李师爷恭敬地应了一声“是”,随即便铺开宣纸,研好墨汁。他略作思索,脑海中梳理着众人所述要点,随后提笔蘸墨,笔尖在纸上疾书。李师爷行文流畅,将祖大寿叛国投敌,致使锦州百姓惨遭屠戮的恶行,描写得入木三分,同时也细致地刻画了钱守庸、马绍愉、李明指挥明军将士在收复锦州过程中英明神武、运筹帷幄以及麾下明军不畏强敌、舍生忘死的英勇形象。
奏折中这般写道:“祖大寿本为大明股肱之臣,肩负锦州守土之责,却背信弃义,屈膝降清,实乃罪大恶极。其于锦州城中,泯灭人性,竟以老弱妇孺果腹,城内百姓苦不堪言,尸横遍野,惨状不忍直视。督师钱守庸、监军马绍愉秉持忠义,宁远总兵李明不惧生死,历经数战,方克锦州,收复锦州失地。祖大寿此等行径,若不加以严惩,国法威严何在?军心民心何安?恳请皇上降下天威,将祖大寿满门抄斩,诛灭九族,以正国法,以儆效尤。再者,锦州百姓遭此大劫,幸存之人生活艰难,亟待朝廷赈济安抚,助其重建家园。”
写完后,李师爷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才将奏折呈给钱守庸。钱守庸接过奏折,逐字逐句地审阅起来。看完后,他递给李明和马绍愉,两人看过皆点头表示无异议。
钱守庸随即请李明选派军中骑术最为精湛的士兵,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务必以最快速度将奏报送至京师。
时间回溯到祖大寿被困锦州之时,吴三桂彼时在京师为舅舅祖大寿求援兵。吴三桂此人久历世事,深知在朝中若无强大助力,求援之事恐难有成。于是,他不惜花费大笔钱财,多方打点关系,不仅成功拜权势颇大的大太监高起潜为义父,还暗中贿赂了朝中几位有影响力的大臣。
吴三桂在高起潜面前,声泪俱下地诉说祖大寿的困境,言辞恳切地恳请高起潜设法在皇上面前为祖大寿美言,求得援兵。高起潜见吴三桂奉上厚礼,又言辞恭顺,便应承下来。此后,高起潜多次瞅准时机,在崇祯皇帝面前拐弯抹角地为祖大寿说话。他向崇祯皇帝进言,称祖大寿向来对大明忠心耿耿,此次被困锦州,实在是形势危急,此刻正在城内拼死抵抗。若陛下此时能派兵救援,祖大寿必定感恩戴德,日后定会为大明更加尽心效力云云。崇祯皇帝听后,虽最终未能从京营抽调部队前去援救,但也派出了马绍愉千万辽东督促钱守庸组织兵马援救锦州,此后对祖大寿的处境也多了几分关注,又多次派太监传旨督促进兵。
待祖大寿投降的消息传来后,崇祯皇帝龙颜震怒,朝堂上下一片哗然,众人皆在商议如何严惩祖大寿及其相关人等。高起潜此时担心自己刚收的义子吴三桂是祖大寿外甥,会受牵连。毕竟,若吴三桂因祖大寿之事被下狱,自己不仅面上无光,也会让其他想求他办事的人认为自己没能力,连刚收的义子都保不住,转而去求其他朝中大佬,断了外财的来路。于是,高起潜寻了个崇祯皇帝独处且心情稍缓的时机,再次为吴三桂求情。
高起潜满脸谄媚,低声下气地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吴三桂这孩子一直对陛下忠心耿耿啊。当初他为祖大寿求援,纯粹是出于甥舅之间的亲情。而且,吴三桂年轻有为,弓马娴熟,在军中威望颇高,屡次与清兵对阵都有斩获。祖大寿暗中投降之时,他正在京师求援,确实并不知晓啊。陛下若因祖大寿一人之过,牵连吴三桂这样的人才,实在是可惜了。如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山海关一带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正需要像吴三桂这样的猛将镇守,以抵御后金啊。”崇祯听后虽未表态,但内心中却对吴三桂上了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