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章送到许都,曹操在邺郡得知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大怒道:“这个织席编草鞋的小子,竟敢如此!我发誓一定要消灭他!” 当即传令,发动全国的兵力,前往两川与汉中王一决雌雄。这时,有一人出班劝谏道:“大王不可因为一时的愤怒,就亲自劳驾远征。臣有一计,不需要张弓射箭,就能让刘备在蜀地自受其祸。等他兵力衰弱、力量耗尽,只需派一员将领前往征讨,便可大功告成。” 曹操一看,原来是司马懿。曹操高兴地问道:“仲达有什么高见?” 司马懿说:“江东的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后来又趁机把妹妹接了回去;刘备又占据荆州不归还,双方都对彼此恨之入骨。如今可以派一位能言善辩的使者,带着书信去劝说孙权,让他出兵夺取荆州。刘备必定会发动两川的兵力去救援荆州。那时大王您出兵夺取汉川,让刘备首尾不能相顾,他的处境必然危险。” 曹操听后十分高兴,立刻写了书信,让满宠作为使者,连夜前往江东去见孙权。
孙权得知满宠到来,便与谋士们商议。张昭进言说:“魏国与吴国原本没有仇怨,之前因为听从诸葛亮的劝说,导致两家连年征战,百姓生灵涂炭。如今满伯宁前来,必定有讲和的意思,可以以礼相待。” 孙权听从了他的建议,让众谋士迎接满宠入城相见。行礼完毕,孙权以宾客之礼招待满宠。满宠呈上曹操的书信,说道:“吴、魏两国向来没有仇怨,都是因为刘备的缘故,才产生了矛盾。魏王派我前来,约将军攻取荆州,魏王会出兵汉川,与您首尾夹击。打败刘备之后,共同瓜分疆土,发誓互不侵犯。” 孙权看完书信,设筵席款待满宠,送他回馆舍休息。孙权与众谋士商议。顾雍说:“虽然这是曹操的说辞,但其中有一定道理。现在可以一面送满宠回去,与曹操约定好首尾夹击;一面派人过江探听关羽的动静,再决定行动。” 诸葛瑾说:“我听说关羽到荆州后,刘备为他娶了妻室,先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又生了一个女儿。他的女儿还年幼,尚未许配人家。我愿意前往为我们主公的世子求婚。如果关羽答应,就与关羽商议共同攻打曹操;如果关羽不答应,我们再帮助曹操夺取荆州。” 孙权采用了他的计谋,先送满宠回许都,然后派诸葛瑾作为使者,前往荆州。
诸葛瑾入城见到关羽,行礼完毕。关羽问道:“子瑜,你此次前来有什么事?” 诸葛瑾说:“特地来促成两家的亲事。我们主公吴侯有一个儿子,十分聪明;听说将军有一个女儿,特来求亲。两家结为姻亲,合力攻打曹操,这实在是一件美事,请君侯考虑。” 关羽勃然大怒,说道:“我的虎女怎么能嫁给犬子!要不是看在你弟弟的面子上,立刻斩了你的头!别再多说!” 随即命令左右将诸葛瑾赶了出去。诸葛瑾灰溜溜地跑回去见吴侯,不敢隐瞒,如实相告。孙权大怒道:“他怎么如此无礼!” 便召集张昭等文武官员,商议夺取荆州的计策。步骘说:“曹操早就想篡夺汉朝天下,他所惧怕的只有刘备。如今他派使者来让我们吴国出兵吞并蜀国,这是把祸水引到我们吴国。” 孙权说:“我也早就想夺取荆州了。” 步骘说:“如今曹仁现在屯兵在襄阳、樊城,又没有长江天险,从旱路就可以夺取荆州。曹操为什么不自己去夺取,却让主公您出兵?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的心思。主公可以派使者去许都见曹操,让曹仁从旱路先起兵夺取荆州,关羽必定会调动荆州的兵力去夺取樊城。如果关羽一动,主公就可以派一员将领,暗中夺取荆州,这样就能一举成功。” 孙权听从了他的建议,立即派使者过江,上书曹操,陈述此事。曹操十分高兴,打发使者先回去,随即派满宠前往樊城协助曹仁,担任参谋官,商议出兵事宜;同时派人快马传书给东吴,让他们领兵从水路接应,以夺取荆州。
再说汉中王刘备命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卫东川。然后率领百官回到成都。派官员建造宫廷,又修建馆舍,从成都到白水,共建了四百多处馆舍和亭邮。大量囤积粮草,制造众多军器,准备进取中原。探子探听到曹操勾结东吴,想要夺取荆州,立即飞速报告到蜀地。汉中王急忙请来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我已经料到曹操必定会有这样的计谋。不过吴中的谋士众多,他们一定会让曹操先派曹仁起兵。” 汉中王问:“照这样,我们该怎么办?” 诸葛亮说:“可以派使者给关羽送去官诰,让他先起兵攻打樊城,使敌军胆寒,这样敌军自然就会瓦解。” 汉中王十分高兴,立即派前部司马费诗作为使者,带着诰命前往荆州。
关羽出城迎接,将费诗接入城中。到了官署,行礼完毕,关羽问道:“汉中王封我什么爵位?” 费诗说:“五虎大将之首。” 关羽又问:“哪五虎将?” 费诗回答:“是关、张、赵、马、黄。” 关羽生气地说:“张飞是我的弟弟;马超是世代名家;赵云长期跟随我哥哥,就如同我的弟弟一样,他们与我并列,还说得过去。黄忠是什么人,竟敢和我同列?大丈夫终究不会与老卒为伍!” 于是不肯接受印绶。费诗笑着说:“将军错了。从前萧何、曹参与高祖一同举事,关系最为亲近,而韩信原本是楚国的逃亡将领。然而韩信被封为王,地位在萧、曹之上,也没听说萧、曹因此抱怨。如今汉中王虽然封了五虎将,但与将军您有兄弟情义,如同一体。将军就是汉中王,汉中王就是将军,怎能与其他人同等看待?将军深受汉中王的厚恩,应当与他同甘共苦、祸福与共,不应该计较官号的高低。希望将军仔细考虑。” 关羽恍然大悟,于是再次下拜,说:“我见识浅薄,如果不是您的教导,几乎误了大事。” 随即拜谢接受了印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