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得知前方有军队拦截,急忙派人前去侦察。不一会儿,侦察的人回来报告,说是魏延烧毁了栈道,带兵堵在那里。杨仪大惊失色,说道:“丞相在世的时候,就料到这个人日后必定会造反,没想到今天真的发生了!如今他截断了我们的归路,这可如何是好?”费祎冷静地分析道:“此人肯定会先向天子上奏表,诬陷我们造反,所以才烧毁栈道,阻拦我们回去。我们也应当上表给天子,陈述魏延造反的情况,然后再想办法应对。”姜维接着说:“这附近有一条小路,叫槎山,虽然道路崎岖险峻,但可以绕到栈道的后面。”于是,他们一方面写表章向天子奏明情况,一方面率领人马朝着槎山小道进发。
此时,后主刘禅在成都,寝食难安,坐立不宁。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成都的锦屏山崩塌,惊醒后便一直坐到天亮,随后急忙召集文武大臣上朝,为他解梦。谯周上前说道:“臣昨夜仰观天文,看到一颗赤色的星星,光芒带着棱角,从东北方向坠落到西南方向,这预示着丞相将有大凶之事。如今陛下梦到山崩,正好应了这个兆头。”后主听后,更加惊恐不安。
就在这时,李福赶到,后主急忙召见他询问情况。李福叩头哭泣,把丞相临终前的话详细地讲述了一遍。后主听后,放声大哭:“老天这是要亡我啊!”哭倒在龙床之上,侍臣们赶忙将他扶入后宫。吴太后听说此事,也悲痛得放声大哭,朝中官员无不哀伤悲痛,百姓们也个个落泪。后主接连几天都沉浸在悲伤之中,无法上朝理政。
突然,有人报告说魏延上表奏称杨仪造反,群臣大为震惊,赶忙入宫启奏后主,此时吴太后也在宫中。后主听后大惊,命近臣宣读魏延的表章,表章大致内容是:征西大将军、南郑侯臣魏延,诚惶诚恐,叩首上奏:杨仪自从掌握兵权后,就率领众人造反,劫持丞相灵柩,还打算引敌人入境。臣已先烧毁栈道,派兵防守。特此奏闻。
读完表章,后主疑惑地说:“魏延是一员勇将,足以抵御杨仪等人,为什么要烧毁栈道呢?”吴太后说道:“我曾听先帝说过,孔明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每次都想杀了他,只是因为怜惜他的勇猛,所以暂且留用。如今他奏称杨仪等人造反,不可轻易相信。杨仪是个文人,丞相任命他为长史,想必他是有可用之处的。今日若只听这一面之词,杨仪等人说不定真的会投降魏国。此事应当深思熟虑,不可草率行事。”
众官正在商议,忽然又有报告说长史杨仪有紧急表章送到。近臣拆开表章宣读: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诚惶诚恐,叩首谨表:丞相临终时,把大事托付给臣,臣按照旧制,不敢擅自更改,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今魏延不遵从丞相的遗言,自己带领本部人马,抢先进入汉中,放火烧断栈道,劫持丞相灵车,图谋不轨。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特此飞速上奏。
太后听完,问道:“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蒋琬上奏说:“依臣愚见,杨仪这个人虽然性格急躁,容不下别人,但在筹度粮草、参赞军机方面,与丞相共事多年,如今丞相临终将大事托付给他,他决不是造反之人。魏延平日里倚仗自己的功劳,自视甚高,别人都让着他,只有杨仪不迁就他,所以魏延心怀怨恨。如今见杨仪掌握兵权,心中不服,因此烧毁栈道,截断杨仪的归路,还上奏诬陷他,企图加以陷害。臣愿用全家老小的性命担保,杨仪不会造反,实在不敢担保魏延。”董允也上奏道:“魏延自恃功劳大,心中常常有不平之气,还口出怨言。以前他之所以不造反,是因为惧怕丞相。如今丞相刚刚去世,他乘机作乱,这是必然的。至于杨仪,他才干出众、机敏通达,深受丞相任用,必定不会造反。”
后主又问:“如果魏延真的造反,该用什么计策抵御他呢?”蒋琬回答:“丞相一直对魏延有所怀疑,想必一定留有计策交给杨仪。如果杨仪没有倚仗,怎么能退入谷口呢?魏延肯定会中计的,陛下不必担忧。”
没过多久,魏延又有表章送到,再次控告杨仪造反。后主正在看表章的时候,杨仪的表章也到了,奏称魏延造反。两人接连上表,各说各的理。这时,又有报告说费祎到了。后主召见费祎,费祎详细地奏明了魏延造反的情况。后主说:“既然如此,那就让董允带着符节去劝解,用好言抚慰他们。”董允领旨而去。
再说魏延烧毁栈道后,把军队驻扎在南谷,守住隘口,自以为得计,却没想到杨仪、姜维连夜带兵从槎山小路绕到了南谷后面。杨仪担心汉中有所闪失,命令先锋何平带领三千士兵先行出发,自己则和姜维等人护送着孔明的灵柩向汉中赶来。
何平带兵径直来到南谷后面,擂响战鼓,大声呐喊。侦察的骑兵飞速报告魏延,说杨仪派先锋何平从槎山小路抄过来挑战。魏延听后,勃然大怒,急忙披上战甲,跨上战马,提着大刀,领兵前去迎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