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戴宗和杨林离开了饮马川山寨,一路上晓行夜宿,很快就来到了蓟州城外。他们找了一家客店住下。杨林说道:“哥哥,我琢磨着公孙胜先生是个出家人,肯定住在山间林下或者村落之中,不会在城里。” 戴宗点头说:“你说得有道理。”
当天,二人先到城外,四处打听公孙胜先生的下落,可问了一圈,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消息。他们在城外住了一天,第二天一早起来,又到附近的村坊街市去询问,依然没有一个人认识公孙胜。无奈之下,两人又回到客店休息。
到了第三天,戴宗说:“说不定城里有人认识他呢?” 于是,当天他和杨林就进了蓟州城寻找公孙胜。他们向城中的老人打听,老人们都说:“不认识。他恐怕不是城里人吧?也许是住在外县的名山大刹里。”
杨林正走在一条大街上,只见远远地有一队人吹吹打打地走来。戴宗和杨林立在街边观看,只见前面两个小牢子,一个驮着许多礼物和花红,一个捧着不少绸缎布匹之类的东西,后面青罗伞下罩着一个押狱刽子。这人长得仪表堂堂,露出一身如蓝靛般的花绣,两眉修长斜插入鬓,凤眼朝天,面色淡黄,还长着几根细细的胡须。
这人祖贯是河南人,姓杨名雄。他跟着一个叔伯哥哥来到蓟州,本想谋个前程,却一直流落在此。后来,一位新任知府认得他,便让他做了两院押狱,还兼任市曹行刑刽子。因为他武艺高强,面貌又微微发黄,所以人们都称他为病关索杨雄。有一首《临江仙》词,专门描述杨雄的风采:
两臂雕青镌嫩玉,头巾环眼嵌玲珑。鬓边爱插翠芙蓉。背心书刽字,衫串染猩红。 问事厅前逞手段,行刑处刀利如风。微黄面色细眉浓。人称病关索,好汉是杨雄。
当时杨雄在队伍中间走着,背后一个小牢子举着鬼头靶法刀。原来他刚在集市中心执行完死刑回来,众相识为他挂红贺喜,正送他回家,正好从戴宗、杨林面前迎面走来。一群人在路口拦住杨雄,要为他敬酒。
只见旁边一条小路上突然又冲出七八个军汉,领头的一个叫踢杀羊张保。这张保是蓟州守御城池的士兵,带着的这几个都是城里城外常常靠耍无赖讨闲钱的破落户。官府多次整治他们,都没能让他们改掉恶习。因为杨雄原本是外乡人来到蓟州,虽然有人惧怕他,但张保他们并不服气。
当天,张保他们看到杨雄得到了这么多赏赐的布匹,又带着这几个无所事事的家伙,喝得半醉,正好赶来想找杨雄的麻烦。又见众人在路口拦住杨雄敬酒,张保便拨开众人,挤到杨雄面前,叫道:“节级,给您行礼了。” 杨雄说:“大哥,来喝杯酒。” 张保却道:“我不要酒喝,我特地来找你借百十贯钱用用。” 杨雄说:“虽说我认识大哥你,可我们从来没有钱财上的往来,你怎么能找我借钱呢?” 张保说:“你今天从百姓那里诈取了这么多财物,怎么就不能借我一些呢?” 杨雄回应道:“这些都是别人为了给我面子送的,怎么能说是诈取百姓的呢?你别在这里无理取闹!我和你,一个是军卫,一个是有司,各不相干!”
张保不听杨雄的解释,招呼众人一拥而上,先把那些花红段子都抢走了。杨雄喊道:“你们这些人太无礼了!” 他刚要上前去打那些抢东西的人,却被张保劈胸一把抓住,背后又有两个人上来拖住他的手。那几个家伙都动起手来,小牢子们见状,都纷纷躲开了。杨雄被张保和两个军汉紧紧逼住,动弹不得,空有一身本事却施展不出来,只能强忍着怒气,挣脱不开。
正在吵闹的时候,只见一条大汉挑着一担柴走来,看到众人围住杨雄,让他动弹不得。大汉见状,觉得路见不平,便放下柴担,分开众人,上前劝道:“你们为什么要打这位节级?” 那张保瞪大眼睛,喝道:“你这个讨饭的,饿不死也冻不死,竟敢来多管闲事!” 大汉听了,顿时大怒,心中一股怒火直往上冒,他一把抓住张保的脑袋,用力一提,就把张保摔倒在地。那几个帮闲的家伙见势不妙,刚要动手,却早被大汉一拳一个,打得东倒西歪。
杨雄这才挣脱了束缚,使出自己的本事,一对拳头如同穿梭一般,把那几个破落户全都打翻在地。张保见情况不妙,灰溜溜地爬起来,赶紧逃走了。杨雄气愤不已,大步追了上去。张保跟着抢包袱的人,拐进了小巷,杨雄在后面紧追不舍,也跟着进了小巷。
那大汉还觉得不解气,站在路口,还想找人继续厮打。戴宗和杨林在一旁看着,暗暗赞叹道:“这可真是条好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真是个壮士啊!” 有诗为证:
路见不平真可怒,拔刀相助是英雄。
那堪石秀真豪杰,慷慨相投入伙中。
当时,戴宗和杨林上前拦住大汉,劝道:“好汉,看在我们两人的面子上,就别再打了。” 说着,两人把大汉扶到一个小巷里。杨林帮他挑起柴担,戴宗挽着大汉的手,邀请他到一家酒店里。杨林放下柴担,三人一起走进酒店的阁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