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步卒,最后只剩下一百多个小军逃了回来,向卢先锋报告了此事。卢俊义听后大惊失色,如痴如醉,愣了半晌。神机军师朱武赶忙劝谏道:“如今先锋如此烦恼,恐怕会耽误大事。我们可以再商量一个计策,去夺取关隘,斩杀贼将,报此仇恨。” 卢俊义说:“宋公明兄长特意分给我这么多将校,可如今还没打赢一场,却先折损了六员大将,而且三千军卒,只剩下一百多人回来。这样下去,我有何颜面去歙州与兄长相见!”
朱武回答道:“古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都是中原山东、河北一带的人,不擅长水战,所以失了地利。必须找到当地的乡民给我们指引路径,才能了解这里山路的曲折情况。” 卢先锋说:“军师说得极是。那派谁去侦察路径比较好呢?” 朱武道:“依我看,可以派鼓上蚤时迁去。他擅长飞檐走壁,适合去山中探路。” 卢俊义随即让人叫来时迁。时迁领命后,带上干粮,佩上腰刀,离开营地出发了。有诗为证:
六位统军俱射死,三千步卒尽销亡。
欲施妙计勍强寇,先使时迁去探详。
且说时迁朝着山的深处走去,一心寻找路径。走了半天,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他来到一个地方,远远望见有一点明亮的灯光。时迁心想:“有灯光的地方肯定有人家。” 于是趁着夜色,摸到灯光处一看,原来是一座小小的庵堂,里面透出灯光。时迁来到庵前,悄悄钻了进去。只见里面有一个老和尚正在坐着诵经。时迁便敲响了老和尚的房门,老和尚让一个小行者来开门。时迁进到里面,立刻向老和尚行礼。
老和尚说道:“客官不必行礼。如今正是万马千军厮杀的地方,你怎么会走到这里?” 时迁回答道:“实不相瞒,师父,小人是梁山泊宋江部下的偏将时迁。如今奉圣旨前来剿收方腊,没想到昨晚被昱岭关上的守将用乱箭射死了我们六员首将,我们没办法过关,所以特意派我来寻找道路,探听有没有小路可以过关。我从深山旷野一路寻到这里,还望师父能指点迷津,若有小路能偷偷越过关去,我一定重重报答。”
老和尚说:“这里的百姓都被方腊残害,没有一个不怨恨他的。老僧也是靠村里的百姓施主施舍斋粮维持生计。如今村里的人都逃散了,老僧无处可去,只能在这里等死。今日幸好天兵降临,百姓有福了。将军来剿灭这些贼人,为民除害,老僧原本不敢多嘴,就怕被贼人知道。但既然是天兵派来的头目,我多说几句也无妨。这里并没有路可以直接过关,要一直走到西山岭边,才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到关上,只是恐怕最近也被贼人用石块堵住了,过不去。”
时迁问道:“师父,既然有这条小路能通到关上,那不知道能不能直接通到贼人的寨子里?” 老和尚说:“这条小路一直能通到庞万春的寨后,下了岭就是过关的路。只是恐怕贼人已经用大石块把路堵住了,很难过去。” 时迁说:“没关系。既然有路径,不怕他们堵住,我自有办法。既然如此,我已经知道路的方向了,小人回去报告主将,到时再来酬谢师父。” 老和尚说:“将军见到外人时,可别说老僧多嘴。” 时迁说:“小人是个心思缜密的人,不会说出师父的。” 有诗为证:
破庵深院草萧萧,老衲幽栖更寂寥。
指引时迁知向导,剪除方腊若刍荛。
当日,时迁告别老和尚,径直回到营地,向卢先锋报告了此事。卢俊义听后非常高兴,马上请军师商议夺取关隘的计策。朱武说:“如果真有这样一条路径,那就太好了,拿下这昱岭关简直易如反掌。再派一个人和时迁一起去,完成这件大事。” 时迁问:“军师要办什么大事?” 朱武说:“最要紧的是放火放炮。需要你们带上火炮、火刀、火石,到贼人的寨后放起号炮,这就是你要做的大事。”
时迁说:“既然只是要放火、放炮,没有别的事,那就不用再派别人和我一起去了,就我自己去就行。就算再派一个人,也跟不上我飞檐走壁的速度,反而会耽误时间。而且我去那边行事,你们这边怎么及时赶到关边呢?” 朱武说:“这倒容易。贼人的埋伏只能用一次。我如今不管他们有没有埋伏,只要在路上遇到树木茂密的地方,就放火烧,任他们设伏也不怕。” 时迁说:“军师的见解真是高明。” 当下,时迁收拾好火刀、火石和引火煤筒,用包袱背着火炮,来向卢先锋告辞后便出发了。卢俊义让时迁带上二十两银子和一石米,送给老和尚,还派了一个军校挑着一同前往。
当日午后,时迁带着那个挑米的军校,沿着原来的路径,再次来到庵堂。见到老和尚后,时迁恭敬地说:“主将先锋向您多多拜谢,送上这些微薄的礼物。” 说着,便把银子和米粮都交给了老和尚。老僧欣然收下。时迁吩咐小军自行回营,然后再次向老和尚请求:“希望您能指引我路径,让小行者带我去吧。” 老和尚说道:“将军稍等,夜深了再去,白天去恐怕会被关上的人察觉。” 说完,便准备了晚饭款待时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