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这猴子向来受不了别人的数落。他见三藏一直唠唠叨叨,实在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说道:“你既然这么说我做不了和尚,去不了西天,就别这般唠唠叨叨地指责我,我回去便是了!” 三藏还没来得及回应,他就耍起性子,身子一耸,说了声:“老孙走啦!” 三藏急忙抬头,悟空早已不见踪影,只听到呼的一声,他朝着东方飞去了。只留下长老孤孤单单的,三藏无奈地摇头叹息,满心悲怨,自言自语道:“这小子!如此不听教诲!我不过说了他几句,他怎么就没影了,直接跑回去了?唉!罢了!罢了!罢了!也是我命中注定不该收徒弟,不该有人陪伴。如今想找他没处找,想叫他又叫不应,走吧!走吧!” 于是,三藏舍身拼命,决定独自往西前行,不再依赖旁人,全靠自己拿主意。
那长老只好收拾行李,搭在马上,自己也不骑马,一只手拄着锡杖,一只手牵着缰绳,凄凄惨惨地朝着西方前进。没走多久,只见山路前面有一位年迈的老妇人,捧着一件棉衣,棉衣上还放着一顶花帽。三藏见她走近,急忙牵马站到右侧让路。老妇人问道:“你是从哪里来的长老,为何如此孤零零地独自走在这里?” 三藏回答:“弟子是东土大唐奉圣旨前往西天拜见活佛、求取真经的人。” 老妇人说:“西方的佛在大雷音寺,属于天竺国界,从这里去有十万八千里路。你这样单人独马,既没有伴侣,也没有徒弟,怎么能去得了呢?” 三藏说:“弟子前些日子收了一个徒弟,他性格暴躁、凶狠顽劣,我多说了他几句,他就不听管教,一下子就跑没影了。” 老妇人说:“我这儿有一件棉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原本是我儿子用的。他只做了三天和尚,可惜命短,去世了。我刚去他的寺庙哭了一场,向他师父告辞后,把这两件衣帽拿回来留作纪念。长老啊,你既然有徒弟,我就把这衣帽送给你吧。” 三藏说:“承蒙老母亲赐,可我的徒弟已经走了,不敢接受。” 老妇人问:“他往哪里去了?” 三藏说:“我听到呼的一声,他朝东去了。” 老妇人说:“东边不远处就是我家,想必他去我家了。我那儿还有一篇咒语,叫‘定心真言’,也叫‘紧箍儿咒’。你可以偷偷地念熟,牢牢记住,千万别泄露给任何人知道。我去追上他,让他回来跟着你,你就把这衣帽给他穿戴。他要是不听你使唤,你就默默念这个咒语,他就不敢再行凶,也不敢跑了。”
三藏听了,低头拜谢。那老妇人化作一道金光,朝东而去。三藏心里明白这是观音菩萨来传授真言,急忙撮土焚香,朝着东方诚恳地礼拜。拜完后,收起衣帽,藏在包袱里。然后坐在路旁,诵读练习那《定心真言》。反复念了几遍,念得滚瓜烂熟,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话说悟空告别师父后,一个筋斗云径直转到东洋大海。他按下云头,分开海水,直接来到水晶宫前。很快惊动了龙王出来迎接。龙王把他接到宫里坐下,行礼完毕,龙王说:“最近听说大圣苦难已满,恭喜恭喜!想必是要重整仙山,重回古洞了吧。” 悟空说:“我原本也有这个想法,只是又做了和尚了。” 龙王问:“做什么和尚?” 行者说:“我多亏南海菩萨劝我向善,让我修成正果,跟随东土唐僧去西方拜佛,皈依佛门,又被叫做‘行者’了。” 龙王说:“这可真是值得祝贺!值得祝贺!这才叫改邪归正,一心向善。既然如此,你怎么不往西去,反而又回到东边了呢?” 行者笑着说:“那是唐僧不了解我的为人。有几个毛贼拦路抢劫,我把他们打死了,唐僧就唠唠叨叨,说了我好多不是。你想老孙我怎么受得了这闷气?所以我就撇下他,打算回花果山,所以先来看看你,讨杯茶喝。” 龙王说:“承蒙大圣光临!承蒙大圣光临!” 当时龙子龙孙就捧上香茶来献上。
喝完茶,行者回头一看,见后壁上挂着一幅 “圯桥进履” 的画。行者问:“这是什么景致?” 龙王说:“大圣你在前,这件事发生在后,所以你不认得。这叫‘圯桥三进履’。” 行者问:“怎么个‘三进履’?” 龙王说:“这位仙人是黄石公,这个年轻人是汉朝的张良。黄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鞋子掉到桥下,就叫张良去捡。张良马上捡来,跪在跟前献上。就这样连续三次,张良一点傲慢、怠慢的心思都没有。黄石公于是喜欢他勤劳、恭谨,夜里传授他天书,让他辅佐汉室。后来张良果然在营帐中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就能决定胜负。天下太平后,他弃官归山,跟着赤松子修行,最终悟成仙道。大圣,你要是不保唐僧,不勤劳做事,不受教诲,终究只是个妖仙,休想修成正果。” 悟空听了,沉思了好一会儿,没有说话。龙王说:“大圣你自己要好好斟酌,可别贪图自在,误了前程。” 悟空说:“别多说了,老孙我还是回去保他吧。” 龙王高兴地说:“既然如此,不敢久留,请大圣早点发慈悲,别让你师父等太久。” 行者见他催促自己出发,急忙纵身,离开海藏,驾着云,告别了龙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