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倚靠着龙床,泪如雨下,一直哭到天色渐晚仍未停歇。行者走上前,高声呼喊:“你怎么如此糊涂!你看那道士的尸骸,一个是老虎,一个是白鹿,羊力大仙则是一只羚羊。若你不信,把骨头捞上来看看,哪有人会长着那样的骷髅?他们本就是成精的山间野兽,合伙来到这里害你。只因见你气数尚旺,才不敢贸然下手。要是再过两年,你的气数衰败,他们就会取你性命,将你的江山全部据为己有。幸好我们来得早,除掉了这些妖邪,救了你的命。你还哭什么!哭什么!赶紧给我们倒换关文,送我们上路。” 国王听了这番话,这才恍然大悟。文武百官纷纷上奏:“死去的确实是白鹿和黄虎,油锅里的也确实是羊骨。圣僧所言,不可不信。” 国王说道:“既然如此,多谢圣僧。只是今日天色已晚……” 他又对太师说:“太师,暂且请圣僧前往智渊寺歇息。明日早朝,大开东阁,让光禄寺准备素净的筵席,酬谢圣僧。” 于是,众人将唐僧师徒送到智渊寺安歇。
第二天五更时分,国王临朝,召集众多官员,传下旨意:“速速发布招僧榜文,在四门各路张贴。” 同时,大排筵席,国王摆驾出朝,来到智渊寺门外,恭请三藏师徒,一同前往东阁赴宴,暂且不表。
那些曾被解救的和尚,听闻有招僧榜文,个个欣喜万分,纷纷入城寻找孙大圣,要归还他的毫毛,以表感谢。唐僧参加完宴会,国王换好关文,带着皇后嫔妃以及两班文武,将他们送出朝门。只见那些和尚跪在路旁,口中高呼:“齐天大圣爷爷!我们是沙滩上被您解救的僧人。听说爷爷扫除了妖孽,救了我们,又得知我王发布招僧榜文,特地前来归还毫毛,叩谢天恩。” 行者笑着问:“你们来了多少人?” 和尚们答道:“五百名,一个不少。” 行者将身子一抖,收回毫毛,对在场的君臣僧俗众人说道:“这些和尚,确实是老孙我放的。那些车辆也是老孙我运用法术,将双关转动,穿过夹脊,摔碎的。那两个妖道同样是老孙我打死的。今日消灭了妖邪,才知禅门有道。往后,切不可再胡乱行事、轻信他人。希望你们能将三教归一,既敬重僧人,也敬重道士,同时注重培养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国王听从了这番话,感激不已,随后送唐僧出城。
师徒四人这一去,唐僧一心殷勤求经,努力修行,期望光大佛法。他们晓行夜宿,渴了就饮水,饿了便吃饭,不知不觉春去夏尽,又到了秋高气爽的时节。一天,天色渐晚,唐僧勒住马缰绳说道:“徒弟们,今晚我们在哪里安身呢?” 行者说:“师父,出家人可别说在家人的话。” 唐僧问:“在家人怎样?出家人又怎样?” 行者回答:“在家人这时节,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怀中抱着孩子,脚后蹬着妻子,自在地睡觉;我们出家人可没这等福分,只能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有路就前行,没路才停歇。” 八戒说:“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路途艰险,我挑着这么重的担子,实在难走,得找个地方好好睡一觉,养养精神,明天才有力气挑担;不然,我可就要累垮了。” 行者说:“趁着月光再走一段,到有人家的地方再住下。” 师徒们无奈,只能跟着行者继续前行。
又走了没多久,只听见滔滔的浪涛声。八戒喊道:“完了!走到尽头路了!” 沙僧说:“是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唐僧问:“那该怎么过去呢?” 八戒说:“让我试试,看看水有多深。” 唐僧说:“悟能,你别乱说。水的深浅,怎能随便试?” 八戒说:“找个鹅卵石,扔到水里。要是冒水泡,说明水浅;要是咕咚一声沉下去,还有声响,那就是水深。” 行者说:“你去试试看。” 呆子在路旁摸了一块石头,朝着水中扔去,只听见咕咚一声,泛起一片水花,石头沉入水底。他说道:“深!深!深!过不去!” 唐僧说:“你虽试出了深浅,可不知河面有多宽。” 八戒说:“这我就不知道了,确实不知道。” 行者说:“等我看看。” 好个大圣,纵筋斗云,跳到空中,定睛望去,只见:
河水波光粼粼,月光洒在水面,浩浩荡荡的影子仿佛与天空相连。
这灵秀的河流,似乎能吞没华岳,其源远流长,贯通百川。
千层汹涌的浪涛翻滚,万叠险峻的波浪起伏。
河岸没有渔火闪烁,沙滩上有白鹭栖息。
茫茫一片,如同大海,一眼望去,无边无际。
行者急忙收起云头,落到河边说:“师父,河面太宽了!太宽了!过不去!老孙我火眼金睛,白天能看千里,知晓吉凶,夜里也能看个三五百里。如今却连边岸都看不见,实在无法判断河面的宽度。”
唐僧大惊失色,说不出话来,声音哽咽道:“徒弟啊,这可如何是好?” 沙僧说:“师父别哭。你看那水边站着的,难道不是个人吗?” 行者说:“想必是个扳罾的渔夫。我去问问他。” 说着,拿了铁棒,两三步跑到跟前一看,呀!不是人,而是一面石碑。碑上刻着三个篆文大字,下边两行有十个小字。三个大字是 “通天河”,十个小字是 “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行者喊道:“师父,你来看看。” 唐僧看了,落泪道:“徒弟啊,我当年离开长安,只以为西天路途容易,哪知道妖魔重重阻隔,山水迢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