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幽深难测,其中的奥秘难以捉摸,一旦道破,恐怕连鬼神都会为之惊骇。它蕴含着宇宙的无穷力量,能剖析玄奥的光芒,这等真正的快乐,世间无可比拟。在灵鹫峰前,如来佛祖拈出宝珠,那宝珠绽放出五彩华光,明映四方。光芒照彻乾坤,世间万物、芸芸众生皆沐浴其中,知晓此道者,寿命如同山海般长久。
话说三藏师徒四人告别樵夫,下了隐雾山,踏上大路继续前行。走了好些日子,忽然看见前方有一座城池。三藏说道:“悟空,你看前面那座城池,是不是天竺国?” 行者摆摆手说:“不是!不是!如来所在之处虽称极乐,但并没有城池,而是一座大山,山中建有楼台殿阁,叫做灵山大雷音寺。就算到了天竺国,也不是如来的住处。天竺国离灵山还不知道有多远呢,这座城想来是天竺国的外郡。到跟前才能弄清楚。”
没过多久,他们就来到了城外。三藏下马,走进三层城门。只见这里民生凋敝,街道冷冷清清。再走到集市口,看到许多身穿青衣的人在两旁整齐排列,还有几个头戴冠带的官员站在房檐下。师徒四人顺着街道行走,那些人也不避让。猪八戒生性愚钝,伸长了嘴拱了拱,喊道:“让路!让路!” 那些人猛地抬起头,看到他们的模样,顿时吓得浑身发软,跌跌撞撞,纷纷叫嚷道:“妖精来了!妖精来了!” 吓得房檐下那些头戴冠带的官员,战战兢兢地躬身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三藏担心徒弟们惹出祸事,赶忙上前一步,对众人说道:“贫僧是东土大唐皇帝御驾派遣,前往天竺国大雷音寺拜佛求经的。路过宝地,一来不知道这里地名,二来还没找到落脚的人家,刚进城时多有失礼,还望各位恕罪。” 那些官员这才施了一礼,说道:“这里是天竺国的外郡,名叫凤仙郡。连年干旱,郡侯派我们在这里张贴榜文,招募法师祈雨救民。” 行者听了,问道:“榜文在哪里?” 官员们说:“榜文在这儿。刚才才打扫完廊檐,还没来得及张贴。” 行者说:“拿来给我看看。” 官员们立刻展开榜文,挂在檐下。行者师徒四人上前一同观看。榜文上写着:
“大天竺国凤仙郡郡侯上官,为张榜聘请高明法师,寻求大法事。只因本郡地域宽广,军民众多,却连年大旱,荒灾不断。民田受灾,军地贫瘠,河道干涸,沟渠空空。井中无水,泉底无津。富人勉强能够维持生计,穷人却难以活命。一斗粟米价值百金,一捆柴薪要价五两银子。十岁的女孩只能换得三升米,五岁的男孩只能被人带走。城中百姓畏惧律法,只能典卖家当来维持生存;乡下百姓则公然违抗官府,甚至出现打劫吃人来保命的情况。为此特出榜文,期望十方贤能之士,能够祷雨救民,必有重谢。愿以千金相酬,绝不食言。特此张榜。”
行者看完,问官员们:“‘郡侯上官’是什么意思?” 官员们回答:“上官是姓,这是我们郡侯的姓氏。” 行者笑着说:“这个姓可真少见。” 八戒说:“哥哥你没读过书吧。《百家姓》最后有一句‘上官欧阳’。” 三藏说:“徒弟们,先别闲聊了。你们谁会求雨,就给他们求一场甘霖,救济百姓,这可是积德行善的好事;要是不会,就赶紧赶路,别耽误了行程。” 行者说:“祈雨有什么难的!我老孙能翻江搅海,移星换斗,上天入地,吐雾喷云,担山赶月,呼风唤雨,这些事儿在我小时候就像玩耍一样,有什么稀奇的!”
官员们听了,立刻派两个人急忙回郡中报告:“老爷,天大的喜事来了!” 郡侯正在焚香默默祈祷,听到报喜的声音,连忙问:“什么喜事?” 那人说:“今天去领榜文,刚到集市口准备张贴,就来了四个和尚,说是东土大唐派往天竺国大雷音寺拜佛求经的,看到榜文就说能祈得甘雨。特地来向您报告。”
郡侯马上整理好衣衫,徒步前往,没有乘坐轿子,也没带很多人,径直来到集市口,以礼相邀。忽然有人报告:“郡侯老爷来了。” 众人纷纷闪到一旁。郡侯一见到唐僧,也不怕他徒弟们模样丑陋,当街就倒身下拜,说道:“下官是凤仙郡郡侯上官氏,诚心拜请老师祈雨救民。还望老师大发慈悲,施展神功,救济百姓!” 三藏回礼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等贫僧到了寺观,再行祈雨之事。” 郡侯说:“老师请跟我到衙门,那里有清净的地方。”
师徒们于是牵着马、挑着担,径直来到郡侯府,与郡侯一一相见。郡侯马上吩咐看茶、摆斋饭。不一会儿,斋饭准备好了,八戒放开肚皮狼吞虎咽,像饿了许久的老虎一般。吓得那些端盘子的人胆战心惊,来来往往地添汤添饭,如同走马灯一样。刚把饭菜供上,八戒直到吃得饱饱的才罢休。斋饭过后,唐僧谢过郡侯,然后问道:“郡侯大人,贵地干旱多久了?” 郡侯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