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红楼梦》的开篇第一回。作者自己说:因为曾经经历过一番如梦似幻的过往,所以把真实的事情隐藏起来,借助 “通灵宝玉” 的故事,创作了《石头记》这本书。所以书中有 “甄士隐” 这样的设定,寓意将真事隐去。但书中到底写了什么事、什么人呢?作者又说:“如今我在尘世中忙忙碌碌,一事无成,忽然想起曾经见过的所有女子,一个一个仔细思量,发现她们的行为举止和见识,都在我之上。为什么我堂堂男子汉,竟然不如那些女子呢?实在是羞愧万分,后悔也没有用,处于这种无可奈何的境地!在此时,我想把过去依靠天恩祖德,穿着锦衣华服、享受富足生活的日子,以及违背父兄教育、辜负师友教导,导致如今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的罪过,编写成一集,告诉天下人:我的罪过固然难以避免,但闺阁之中确实有许多出众的女子,千万不能因为我的不成器,为了掩盖自己的短处,而让她们的事迹一并被埋没。虽然如今我住的是茅草屋、破窗户,用的是瓦砌的炉灶和绳编的床,但清晨傍晚的风露,台阶前的柳树、庭院中的花朵,都不妨碍我抒发胸怀、提笔写作。虽然我学问不高,下笔没有文采,但又何妨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一段故事,既能让闺阁女子的事迹流传,又能让世人悦目,消解愁闷,不是很好吗?” 所以书中又有 “贾雨村”,寓意用假语村言来展开故事。
这一回中凡是用 “梦”“幻” 等字,是为了提醒读者留意,这也是这本书立意的根本宗旨。
各位读者,你们知道这本书从何而来吗?说起它的根源,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诞,但仔细探究却趣味十足。让我把它的来历详细说明,好让读者们清楚明白,没有疑惑。
传说女娲炼石补天的时候,在大荒山无稽崖炼出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巨石,每块石头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女娲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单单剩下一块没用,就把它丢弃在这大荒山的青埂峰下。谁知道这块石头经过锻炼之后,有了灵性,它看到其他石头都能去补天,唯独自己没有才能,不能入选,于是自怨自艾,日夜悲伤哀叹,满心惭愧。
有一天,正当它悲叹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和尚和一个道士远远走来。这两人骨骼清奇,气质超凡脱俗,一边说笑一边来到峰下,坐在石头旁边高谈阔论。他们先是谈论一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的事情,后来又说到人世间的荣华富贵。这块石头听了,不禁动了凡心,也想到人间去享受一下那荣华富贵。可是它又自恨自己粗笨愚蠢,没办法,便口吐人言,对那僧人和道士说道:“大师,我是个蠢笨的东西,无法行礼了。刚刚听到二位谈论人世间的荣耀繁华,我心里十分羡慕。我虽然质地粗笨,但也略微通些灵性。况且看二位仙风道骨,必定不是平凡之辈,一定有补天济世的才能和利物济人的德行。如果二位能发发慈悲,带我进入红尘,在那富贵场、温柔乡中享受几年,我一定会永远铭记大恩,历经万劫也不会忘记。” 两位仙师听了,一齐憨笑着说:“善哉,善哉!那红尘中确实有一些乐事,但是不能永远依靠。而且还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这八个字紧紧相随,转眼间就会乐极生悲,人事变迁,最终不过是一场空梦,一切皆归虚无,倒不如不去的好。”
这块石头凡心已起,哪里听得进这些话,于是再三苦苦哀求。两位仙人知道无法强行阻拦,便叹息道:“这也是静极思动,无中生有的定数。既然如此,我们就带你去享受享受,只是到时候不如意了,可千万别后悔。” 石头连忙说:“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和尚又说:“要说你有灵性,可又这般质地粗蠢,也没有什么特别奇异珍贵的地方。这样的话,也只能勉强在尘世中凑个数罢了。也罢,我如今施展佛法帮助你,等到劫难结束的时候,你再恢复本来面目,了结这段因果。你觉得怎么样?” 石头听了,感激不已。和尚便念起咒语,书写符文,施展神奇的法术,转眼间就把一块大石头变成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而且还缩小成扇坠大小,方便佩戴和拿取。和尚把美玉托在掌心,笑着说:“这形体倒是个宝物了!只是还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得再刻上几个字,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奇物才好。然后带你到那繁荣昌盛的国度,诗书礼仪的名门望族,繁华热闹的地方,温柔富贵的乡里去安身立命。” 石头听了,高兴得不得了,问道:“不知道大师赐给我哪几样奇妙之处,又要带我到什么地方去呢?希望大师明示,让我不再疑惑。” 和尚笑着说:“你先别问,日后自然会明白。” 说着,就把这块石头藏进袖子里,和那道士飘飘然离去,竟然不知道他们去了什么地方。
后来,又不知道过了多少个世代,有个空空道人去访道求仙,偶然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然看见一块大石头上字迹清晰,详细地记述着一段经历。空空道人便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原来这石头本无才补天,幻化成人形进入尘世,承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经了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故事。后面还有一首偈语写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