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回来后,先忙着去看了一回海棠,然后回到房间,把起诗社的事情告诉了袭人。袭人也把派老宋妈妈给史湘云送东西的事儿告诉了宝玉。宝玉听了,拍手说道:“哎呀,偏把她给忘了。我就觉得心里有件事,可就是想不起来,多亏你提醒。正打算请她去呢。这诗社里要是少了她,那还有什么意思。” 袭人劝道:“这有什么要紧的,不过是个玩意儿。她和你们不一样,在家里做不了主。告诉了她,她想来又由不得自己;不来吧,又会牵肠挂肚的,倒让她心里不痛快。” 宝玉说:“没事儿,我跟老太太说,派人去接她。” 正说着,老宋妈妈已经回来了,向袭人回话说事情办好了,又向袭人表示感谢,还说:“史姑娘问二爷在干什么,我说和姑娘们起诗社作诗呢。史姑娘说,他们作诗都不告诉她,急得不行。” 宝玉听了,立刻起身往贾母那儿去,非逼着让人去接史湘云。贾母说:“今儿天晚了,明天一早再去接吧。” 宝玉只好作罢,回来后心里闷闷不乐。
第二天一大早,宝玉又跑到贾母那儿,催着派人去接史湘云。直到午后,史湘云才到,宝玉这才放下心来。一见面,宝玉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告诉了她,还想把大家作的诗给她看。李纨等人说:“先别给她看诗,先告诉她韵脚。她来晚了,先罚她和一首诗:要是写得好,就请她入社;要是写得不好,还得罚她做一回东再说。” 史湘云说:“你们忘了请我,我还得罚你们呢。快把韵脚给我,我虽然不怎么会作诗,也只能勉强出丑了。只要能让我入社,扫地焚香我都愿意。”
大家见她这么有趣,越发喜欢她了,都埋怨昨天怎么就把她给忘了,于是赶紧把韵脚告诉她。史湘云兴致勃勃,等不及仔细推敲修改,一边跟人说着话,心里就已经把诗和成了,马上用随便拿的纸和笔记录下来,先笑着说:“我依着韵脚和了两首,好不好我也不知道,不过是应个命罢了。” 说着就把诗递给众人。大家说:“我们四个人作的四首诗,都已经绞尽脑汁了,一首也想不出来了。你倒弄出两首来,哪有那么多话可说,肯定会和我们的诗有重复。” 一边说着,一边看诗,只见那两首诗是这样写的: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大家看一句,惊讶一句,看完后,都赞不绝口,都说:“这首诗真不愧是海棠诗,真该好好办这个海棠社。” 史湘云说:“明天先罚我做东,让我先办一社,行不行?” 大家说:“这更好了。” 接着又把昨天作的诗拿出来,和她一起评论了一番。
到了晚上,宝钗把湘云邀请到蘅芜苑去休息。湘云在灯下和宝钗商量着怎么设宴请客、拟定诗题。宝钗听她讲了半天,都觉得不太妥当,就对她说:“既然要开诗社,就得做东。虽说这只是个玩乐的事儿,但也得考虑周全,既要自己方便,又不能得罪人,这样大家才玩得开心。你在家里又做不了主,一个月就那几串钱,还不够你自己花的。这会儿又弄这没什么要紧的事儿,你婶子知道了,又该抱怨你了。况且就算你把钱都拿出来,办这个宴席也不够。难道为了这个回家去要?还是在这儿要呢?” 这一番话提醒了湘云,她不由得犹豫起来。
宝钗说:“我已经有个主意了。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产的肥螃蟹特别好,前几天送了几斤来。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到园子里的人,一大半都爱吃螃蟹。前几天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子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请成呢。你现在先别提诗社的事儿,就像平常请客一样。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不能作呀。我跟我哥哥说,要几篓又肥又大的螃蟹来,再从铺子里取几坛好酒,再准备四五桌水果点心,这样既省事,大家又热闹。” 湘云听了,心里十分佩服,直夸宝钗想得周到。
宝钗又笑着说:“我这可是一片真心为你好。你千万别多心,以为我小看你,那样咱们俩可就白好了。你要是不多心,我就好叫他们去办了。” 湘云连忙笑着说:“好姐姐,你这么说,倒显得我多心了。我再糊涂,好歹还是分得清的,还能算个人吧?我要是不把姐姐当亲姐姐一样看待,上回那些家里的琐事,也就不会跟你全说了。” 宝钗听了,就叫了一个婆子来:“出去跟大爷说,照着前几天那样的大螃蟹,要几篓来,明天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你跟大爷说,千万别忘了,我今儿已经请好人了。” 婆子出去把话说明白,回来也没再说什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