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兄妹俩一起往贾母那儿去。果然,王夫人已经认了宝琴做干女儿,贾母特别开心,不让宝琴住到园子里,晚上就让她跟着自己一起睡。薛蝌则去薛蟠的书房住下了。贾母对邢夫人说:“你侄女儿也别回家了,在园子里住几天,逛逛再走。”
邢夫人的兄嫂家里原本就很困难,这次上京,主要就是指望邢夫人给他们安排住处,资助些盘缠,听贾母这么说,哪有不愿意的。邢夫人就把岫烟交给凤姐。凤姐考虑到园子里姊妹众多,性格各异,又不方便单独给岫烟安排住处,想来想去,觉得把她送到迎春那儿最合适,这样日后要是岫烟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就算邢夫人知道了,也和自己没关系。从那以后,要是岫烟回家住的日子不算,只要在大观园里住满一个月,凤姐就按照迎春的标准,给岫烟一份月钱。凤姐暗中观察岫烟的性情为人,发现她和邢夫人以及她父母完全不一样,是个温柔敦厚、惹人疼爱的姑娘。因此,凤姐又可怜她家境贫寒、命苦,比其他姊妹多关照她一些,邢夫人反倒不太管了。
贾母和王夫人一直都很欣赏李纨贤惠,又年轻守寡,让人敬重,如今见她寡婶来了,就不肯让她住到外面去。李婶虽然十分推辞,但无奈贾母执意挽留,只好带着李纹、李绮在稻香村住了下来。
人都安顿好之后,没想到保龄侯史鼐又被调任外省大员,过不了多久就要带着家眷去上任。贾母舍不得湘云,就把她留了下来,接到家里,原本想让凤姐另外给她安排个住处。史湘云坚决不同意,非要和宝钗住在一起,这件事也就这么定了。
此时的大观园比以前更加热闹了。以李纨为首,还有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加上凤姐和宝玉,一共十三个人。说起年龄,除了李纨年纪最大,其他十二个人都不过十五六岁,有的三个人同年,有的五个人同岁,有的两个人同月同日生,还有两个人同刻同时生,大家的年龄差别大多只是在时辰和月份上。就连他们自己也分不清谁大谁小,不过是 “弟”“兄”“姊”“妹” 乱叫一通。
如今香菱一门心思都扑在作诗上,又不敢过分打扰宝钗,恰好史湘云来了。史湘云特别爱说话,哪经得起香菱向她请教作诗的事,顿时兴致大增,没日没夜地高谈阔论起来。宝钗笑着说:“我实在被你们吵得受不了了。一个女孩子,把作诗当成正儿八经的大事来讲,要是被有学问的人听到,反而会笑话咱们不守本分。一个香菱还没弄明白,偏又多了你这么个话匣子,满嘴里说的都是什么:杜工部的诗如何沉郁,韦苏州的诗如何淡雅,温八叉的诗如何绮靡,李义山的诗如何隐晦。眼前就有两个现成的作诗高手,你们却不去请教,提那些古人做什么!” 湘云听了,连忙笑着问:“是哪两个?好姐姐,你快告诉我。” 宝钗笑着说:“香菱学诗太用心,湘云说起话来没个完。” 湘云香菱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正说着,只见宝琴来了,身上披着一件斗篷,金光翠影,光彩夺目,不知道是什么料子。宝钗连忙问:“这斗篷是从哪儿来的?” 宝琴笑着说:“因为下小雪珠儿,老太太找了这件给我。” 香菱上前看了看,说:“怪不得这么好看,原来是孔雀毛织的。” 湘云说:“哪是什么孔雀毛,是用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可见老太太多疼你,老太太这么疼宝玉,都没给他穿过这么好的。” 宝钗说:“真是俗话说的‘各人有各人的缘分’。我也没想到她这个时候会来,既然来了,又得老太太这么疼爱。” 湘云说:“你除了在老太太跟前,就在园子里玩,这两个地方尽管吃喝玩乐。到了太太屋里,要是太太在,你就和太太说说话,多坐一会儿也没关系;要是太太不在,你可别进去,那屋里的人心眼多,说不定会害咱们。” 说得宝钗、宝琴、香菱、莺儿等人都笑了起来。宝钗笑着说:“说你没心眼吧,你又挺有心;虽然有心,可嘴巴太直了。我们家琴儿倒有点像你。你天天说要我当你亲姐姐,我今天就让你认她做亲妹妹得了。” 湘云又仔细看了宝琴半天,笑着说:“这件衣裳也只有她穿着合适,别人穿了,还真没那个味儿。”
正说着,只见琥珀笑着走过来,说道:“老太太说了,让宝姑娘别对琴姑娘管得太严。琴姑娘年纪还小,让她随心所欲些。想要什么尽管去拿,别多心。” 宝钗赶忙起身应下,又轻轻推了推宝琴,笑着说:“你也不知道是哪儿来的好福气!你去吧,可别让我们委屈了你。我就不信我哪儿比不上你。” 正说着,宝玉和黛玉走了进来,宝钗还在那儿半开玩笑地说着。湘云笑着说:“宝姐姐,你这话虽是玩笑,可真有人会这么想呢。” 琥珀笑着说:“要说真恼的,不是别人,就是他。” 边说边指着宝玉。宝钗和湘云都笑着说:“他可不是这样的人。” 琥珀又笑着说:“不是他,那就是她。” 说着又指向黛玉。湘云听了,便不再言语。宝钗赶忙笑着解释:“更不可能是她。我的妹妹就跟她的妹妹一样,她喜欢宝琴比我还上心呢,怎么会恼?你别听云儿瞎说,她这张嘴没个准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