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未开樽句未裁,
黛玉写下来后,摇着头笑道:“起句很平淡。” 湘云催促道:“快点!” 宝玉笑着继续念:
寻春问腊到蓬莱。
黛玉和湘云都点头笑道:“有点意思了。” 宝玉又念道: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黛玉写好后,又摇了摇头说:“只是凑巧罢了。” 湘云急忙催促第二次击鼓,宝玉又笑着念道: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黛玉刚写完,湘云等人正要评论,只见几个丫鬟跑进来报告:“老太太来了。” 众人赶忙迎出去。大家笑着说:“今天怎么这么高兴!” 说着,远远就看见贾母披着大斗篷,戴着灰鼠暖兜,坐着小竹轿,打着青绸油伞,鸳鸯、琥珀等五六个丫鬟每人都打着伞,簇拥着轿子过来了。李纨等人赶忙迎上前去,贾母让人拦住说:“就在那里别动。” 贾母来到跟前,笑着说:“我瞒着你太太和凤丫头来了。在这大雪天里坐这个轿子没关系,省得叫她们来踩雪。” 众人连忙上前接过斗篷,搀扶着贾母,一边答应着。
贾母来到屋里,先笑着说:“好漂亮的梅花!你们真会找乐子,我也来凑个热闹。” 说着,李纨早已让人拿了一个大狼皮褥子铺在屋子中间。贾母坐下后,笑着说:“你们只管尽情玩乐吃喝。我因为白天短了,不敢睡午觉,打了一会儿牌,就想起你们来了,所以也来凑个趣儿。” 李纨又连忙捧过手炉,探春另外拿了一副杯筷,亲自斟了暖酒,敬给贾母。贾母喝了一口,问盘子里是什么东西。众人赶忙捧过来,回答说是糟鹌鹑。贾母说:“这还不错,撕一两块腿肉来。” 李纨连忙答应,洗手后亲自来撕鹌鹑。贾母又说:“你们照旧坐下说笑,让我听听。” 又对李纨说:“你也坐下,就当我没来一样,不然我可就走了。”
众人听了,这才依次坐下。只有李纨挪到了最下首的位置。贾母问大家在做什么,众人回答说在作诗。贾母说:“作诗倒不如作些灯谜,正月里大家好玩。” 众人答应了。说笑了一会儿,贾母说:“这里潮湿,你们别坐太久,小心受了湿气。” 又说:“你四妹妹那里暖和,我们去看看她的画儿,过年的时候能画好吗?” 众人笑着说:“哪能过年就画好呢?只怕明年端午节能画好就不错了。” 贾母说:“这还了得!她作画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
说着,贾母仍旧坐进竹轿,大家簇拥着,经过藕香榭,穿过一条夹道。夹道东西两边都有过街门,门楼上里外都嵌着石头匾。现在进的是西门,朝外的匾上刻着 “穿云” 二字,朝里的刻着 “度月” 两字。走到中间,进了向南的正门,贾母下了轿,惜春已经迎了出来。从里面的游廊过去,就是惜春的卧房,门斗上写着 “暖香坞” 三个字。早有几个人掀起猩红毡帘,众人一进去,就感觉到温暖的香气扑面而来。大家走进房间,贾母并没有坐下,只问画在哪里。惜春笑着回答:“天气冷了,颜料的胶性都凝结干涩不滋润,画出来恐怕不好看,所以收起来了。” 贾母笑着说:“我过年就要。你可别偷懒,快拿出来赶紧给我画。”
话还没说完,忽然看见凤姐披着紫羯绒褂,笑着来了,嘴里说道:“老祖宗今天也不告诉大家,自己就偷偷来了,可让我好找。” 贾母见她来了,心里很高兴,便说:“我怕你们冻着,所以不让人告诉你们。你真是个机灵鬼,到底还是找到我了。按理说,孝敬也不在乎这一时。” 凤姐笑着说:“我哪里是因为孝敬才找来的?我到了老祖宗那里,鸦雀无声的,问小丫头们,她们又不肯说,我只好找到园子里来。我正纳闷呢,忽然来了两三个尼姑,我心里才明白。我想尼姑肯定是来送年疏,或者要年例香例银子的,老祖宗过年的事多,一定是来躲债的。我赶紧问了那尼姑,果然没错。我连忙把年例银子给了她们。现在来告诉老祖宗,债主已经走了,不用躲着了。已经准备好了鲜嫩的野鸡,请您去吃晚饭,再晚一会儿就老了不好吃了。” 她一边说,众人一边笑。
凤姐不等贾母说话,就命人把轿子抬过来。贾母笑着,拉着凤姐的手,仍旧上了轿,带着众人,说说笑笑地出了夹道东门。只见四周一片粉妆玉砌,忽然看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远远地等着,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着说:“少了两个人,原来她在这里等着,还去弄梅花了。” 贾母高兴地笑着说:“你们看,这山坡上配上她这样的人品,再加上这件衣裳,后面又是这梅花,像什么?” 众人都笑着说:“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 贾母摇头笑着说:“那画上哪有这么好看的衣裳?人也没有这么漂亮!”
话还没说完,只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着大红猩毡的人来。贾母问:“那又是哪个女孩儿?” 众人笑着说:“我们都在这儿呢,那是宝玉。” 贾母笑着说:“我的眼睛越发花了。” 说话间,他们走到跟前,果然是宝玉和宝琴。宝玉笑着对宝钗、黛玉等人说:“我刚又去了栊翠庵。妙玉给你们每人送了一枝梅花,我已经派人送去了。” 众人都笑着说:“多谢你费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