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询问群臣:“现在天子前来犒劳我,在这路途之中,该如何行礼呢?” 赵衰提议:“离衡雍不远的地方,有个叫践土的地方,那里地势宽阔平坦,可以连夜在那里建造王宫。然后主公您带领列国诸侯迎接天子圣驾,举行朝见之礼,这样才不失君臣大义。” 晋文公于是和王子虎约定好日期,定在五月初一,在践土等候周王驾临。王子虎告辞而去。大军朝着衡雍进发。
途中,又遇到一队车马,有一位使臣前来迎接,原来是郑国大夫子人九。他奉郑伯之命,因为害怕晋军前来问罪,特地前来求和。晋文公生气地说:“郑国是听说楚国战败才害怕的,并非出自真心。等我朝见天子之后,定会亲自率领军队,打到郑国城下。” 赵衰进谏道:“自从我们出兵以来,赶走了卫君,抓住了曹伯,打败了楚军,军威已经大大震慑四方。要是再对郑国穷追猛打,士兵们也会疲惫不堪。您暂且答应郑国求和。如果郑国真心归附,就赦免他们;要是他们反复无常,等休息几个月,再讨伐也不迟。” 晋文公这才答应与郑国讲和。大军在衡雍扎下营寨。
一方面,晋文公派狐毛、狐偃率领本部兵马,前往践土建造王宫;另一方面,派栾枝进入郑城,与郑伯结盟。郑伯亲自来到衡雍,送上礼物,向晋文公谢罪。晋文公与他歃血为盟,重新订立友好条约。交谈中,郑伯夸赞子玉英勇。晋文公问:“子玉现在如何了?” 郑伯回答:“他已经在连谷自杀了。” 晋文公听后,叹息了许久。郑伯告辞后,晋文公私下对众臣说:“我今天高兴的不是得到郑国,而是楚国失去了子玉。子玉一死,其他人就不足为惧了,各位爱卿可以高枕无忧了!” 髯翁有诗写道:“得臣虽是莽男儿,胜负将来未可知;尽说楚兵今再败,可怜连谷有舆尸!”
再说狐毛、狐偃按照明堂的规制,在践土建造王宫。那明堂是什么样的呢?有《明堂赋》为证:“赫赫明堂,居国之阳。嵬峨特立,镇压殊方。所以施一人之政令,朝万国之侯王。面室有三,总数惟九。间太庙于正位,处太室于中溜;启闭乎三十六户,罗列乎七十二牖。左个右个,为季孟之交分;上圆下方,法天地之奇偶。及夫诸位散设,三公最崇。当中阶而列位,与群臣而不同。诸侯东阶之东,西面而北上;诸伯西阶之西,东面而相向;诸子应门之东而鹄立,诸男应门之西而鹤望。戎夷金木之户外,蛮狄水火而位配。九采外屏之右以成列,四塞外屏之左而遥对。朱干玉戚,森耸以相参;龙旗豹韬,抑扬而相错。肃肃沉沉,峦崇壑深。烟收而卿士齐列,日出而天颜始临。戴冕旒以当轩,见八纮之稽颡;负斧扆而南面,知万国之归心。”
在王宫的左右两侧,又另外建造了几处馆舍,工匠们日夜赶工,一个多月后终于完工。晋文公传下檄文,通知诸侯:“都要在五月初一,到践土会合。” 当时,宋成公王臣、齐昭公潘,都是晋国的旧交好友,率先赶来赴会;郑文公捷,作为新归附的国家,也按时到达。其他像鲁僖公申,以前与楚国交好;陈穆公款、蔡庄公甲午,曾与楚国联合出兵(这些国家都是楚国的盟友),此时因为害怕获罪,也都前来参加会盟。邾国、莒国这样的小国,自然也不敢不来。只有许僖公业,侍奉楚国最久,不愿归附晋国。秦穆公任好,虽然与晋国联合,但从未与中原各国会盟,犹豫着没有前来。卫成公郑,当时正在襄牛;曹共公襄,被囚禁在五鹿;晋侯虽曾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还没有正式赦免,所以他们也没有与会。
单说卫成公听闻晋国将要会合诸侯,心急如焚,赶忙对宁俞说:“这次诸侯会盟,竟然没有通知卫国,看来晋国对我们的怒气还没消啊。我不能再留在国内了!” 宁俞沉思片刻,冷静地回答道:“国君您要是就这么出逃,又有谁会接纳您呢?依我看,不如把君位让给叔武,让元咺辅佐他,前往践土请求参与盟会。您就对外宣称是为了避让才离开的。倘若上天庇佑卫国,叔武能参加盟会,他拥有国家,其实就跟您拥有一样。况且叔武向来孝顺友爱,怎么会忍心取代您的君位呢?他肯定会想方设法让您复位的。” 卫成公心里虽然极不情愿,但事到如今,也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按照宁俞的建议,派孙炎带着自己的命令,前往楚丘,准备将国家交给叔武。
安排好这件事后,卫成公又问宁俞:“我现在打算出逃,去哪个国家比较合适呢?” 宁俞一时有些犹豫,没有立刻回答。卫成公接着说:“去楚国怎么样?” 宁俞皱了皱眉,说道:“楚国虽然与我们有姻亲关系,可实际上却是晋国的仇敌,况且之前我们已经与楚国绝交了,不能再去。依我看,不如去陈国。陈国正打算侍奉晋国,我们还能借助陈国与晋国沟通。” 卫成公却不以为然,说道:“话不能这么说,与楚国绝交又不是我的本意,楚国肯定能体谅我。晋国和楚国将来的局势还很难说。让叔武侍奉晋国,而我投靠楚国,我们两边观望,这样不是挺好的吗?” 于是,卫成公毅然前往楚国。可楚国边境的人对他穷追猛打,还破口大骂。卫成公无奈,只好改变主意,前往陈国。到了这时,他才真正佩服宁俞的先见之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