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会议上,郑僖公主张坚守郑国,等待晋国救援。公子騑却开口说道:“俗话说‘远水救不了近火’,我们不如归从楚国。” 郑僖公反问道:“归从楚国,那晋国的军队来了,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公子騑回答说:“晋国和楚国,谁会真正怜惜我们呢?我们又何必在两国之间做出选择?谁强大我们就侍奉谁。今后,我们准备好祭祀用的牺牲和玉帛,在境外等待。楚国来,我们就与楚国结盟;晋国来,我们就与晋国结盟。两国相争,必有一方会屈服。等强弱分明后,我们选择强大的一方来庇护百姓,不也可以吗?” 郑僖公没有采纳他的计策,说道:“按照子驷你的说法,郑国岂不是每天都要准备结盟,永无安宁之日了!” 僖公打算派遣使者向晋国求援。然而,各位大夫害怕违背公子騑的意愿,没有人愿意前往。郑僖公一气之下,决定亲自前往,当晚便住在驿舍。公子騑指使门客埋伏在驿舍,刺杀了郑僖公,对外谎称僖公暴病身亡。随后,公子騑拥立僖公的弟弟嘉为国君,他就是郑简公。公子騑派人向楚国报告说:“归从晋国都是髡顽的主意,如今髡顽已死,我们愿意听从楚国的盟约,请求罢兵!” 楚国公子贞接受了郑国的盟约,撤兵而去。
晋悼公听闻郑国又归从楚国,便向各位大夫询问:“如今陈国和郑国都背叛了我们,我们应该先讨伐哪个国家呢?” 荀罃回答说:“陈国弱小,地处偏远,对于晋国霸业的成败影响不大。而郑国是中原的枢纽,自古以来想要成就霸业,必须先使郑国归服。宁可失去十个陈国,也不能失去一个郑国。” 韩厥说:“子羽(荀罃)见识高明,决断英明,能够平定郑国的,必定是他。我年事已高,才智衰退,愿意将中军元帅的职位让给他。” 晋悼公没有答应,韩厥坚持请求,晋悼公最终只好同意。韩厥告老还乡,辞去官职,荀罃于是接替他成为中军元帅,统领大军讨伐郑国。晋军抵达虎牢,郑国人请求结盟,荀罃答应了他们。等到晋军班师回朝,楚共王亲自率军讨伐郑国,郑国再次与楚国讲和,楚国得胜而归。
晋悼公十分恼怒,向各位大夫问道:“郑国人反复无常,我们的军队一到,他们就归从;军队一撤,他们又背叛。如今想要让郑国坚定地归附我们,应该用什么计策呢?” 荀罃献计说:“晋国之所以无法收服郑国,是因为楚国与我们争夺得太过激烈。如今想要收服郑国,必须先使楚国疲惫,而要使楚国疲惫,就必须采用‘以逸待劳’的策略。” 晋悼公问:“什么是‘以逸待劳’的策略呢?” 荀罃回答说:“军队不能频繁调动,频繁调动就会疲惫;诸侯不能屡次劳烦,屡次劳烦他们就会心生怨恨。内部疲惫,外部又有诸侯怨恨,在这种情况下抵御楚国,我不认为我们能够取胜。我请求将四军的兵力分成三部分,将各国的军队也进行合理搭配。每次只出动一军,轮流交替。楚国进攻,我们就撤退;楚国撤退,我们就进军。用我们的一军,牵制楚国的全军。他们求战不得,求休息也不得。我们不会有士兵战死沙场的危险,而他们却要遭受长途奔波的劳苦。我们能够频繁前往,他们却不能频繁前来。如此一来,楚国就会疲惫不堪,郑国也能够稳固地归附我们。” 晋悼公称赞道:“此计甚妙!” 当即命令荀罃在曲梁整治军队,将四军分为三部分,确定了轮流交替的制度。
荀罃登上将坛,发布命令。坛上竖起一面杏黄色的大旗,上面写着 “中军元帅智”(他原本姓荀,为何却写 “智” 字呢?因为荀罃和荀偃叔侄同为大将,军中同姓,容易混淆。荀罃的父亲荀首受封于智地,荀偃的父亲荀庚在晋国设立三行军队时,曾担任中行将军,因此又用智氏、中行氏来加以区分。从这时起,荀罃被称为智罃,荀偃被称为中行偃,这样军中的人员关系就不会混乱了。这都是荀罃制定的规矩。)坛下分立三军:第一军,由上军元帅荀偃统领,副将是韩起,鲁国、曹国、邾国三国的军队跟随其后,中军副将范匄负责接应;第二军,由下军元帅栾黶统领,副将士鲂,齐国、滕国、薛国三国的军队跟随,中军上大夫魏颉负责接应;第三军,由新军元帅赵武统领,副将魏相,宋国、卫国、郳国三国的军队跟随,中军下大夫荀会负责接应。
荀罃下达命令:第一次由上军出征,第二次派下军出征,第三次则新军出征。中军的兵将负责分配接应,如此循环往复。只要能取得郑国的盟约回来复命,就算立下功劳,严禁与楚国军队交战。公子杨干,是晋悼公的同母弟弟,年仅十九岁,刚被任命为中军戎御之职。他血气方刚,尚未经历过战阵。听闻要整顿军队讨伐郑国,他摩拳擦掌,满心期待能独自率领一队人马,立刻奔赴前线厮杀。然而,他见荀罃并未点他出征,心中那股锐气实在按捺不住,便主动请缨担任先锋,发誓愿拼死效力。荀罃说道:“我如今制定的分军计策,重点在于速进速退,不以战胜为目的。兵力分派已经确定,小将军虽然勇猛,却用不上。” 杨干再三坚决请求,荀罃无奈,只好说:“既然小将军坚持,那就暂且在荀大夫部下接应新军。” 杨干又说:“新军被安排在第三次出征,我等不及,请求拨到第一军部下。” 荀罃没有答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