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蔡公带着斗成然、朝吴、夏啮等一众将领,到干溪去追击楚灵王。半路上遇到了郑丹和倚相,他们讲述了楚王的种种遭遇……“如今楚王的侍卫都跑光了,孤身一人,只求一死,我不忍心看到,所以就离开了。” 蔡公问:“你们现在要去哪里?” 二人回答:“想回楚国。” 蔡公说:“你们暂且留在我的军中,一起寻找楚王的下落,然后再一起回去吧。” 蔡公率领大军四处寻访,一直追到訾梁,都没有找到灵王的踪迹。有个村民知道他是蔡公,就把楚王的冠服献了上来,说:“三天前,在岸边的柳树上捡到的。” 蔡公问道:“你知道楚王是生是死吗?” 村民回答:“不知道。” 蔡公收下冠服,重重地赏赐了村民,然后离开了。蔡公还想继续追寻,朝吴进谏说:“楚王脱掉了衣冠,已经走投无路,很可能死在沟渠里了,不值得再去追究。但子干现在在位,如果他发号施令,收拢民心,就不好对付了。” 蔡公问:“那该怎么办?” 朝吴说:“楚王在外面,国人不知道他的下落。趁着人心还没有安定,派几十个小兵,装作战败的士兵,绕着郢都呼喊:‘楚王的大军就要到了!’再让斗成然回去报告子干,如此这般行事。子干和子晰都是懦弱无谋的人,一听这个消息,肯定会惊慌失措,自杀身亡。您再慢慢整顿军队回去,稳稳地坐上王位,高枕无忧,这不是很好吗?” 蔡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派观从带领一百多个小兵,装作战败的士兵,跑回郢都,绕着城边跑边喊:“蔡公兵败被杀,楚王的大军随后就到!” 国人信以为真,无不惊恐万分。
不一会儿,斗成然回来了,说的也是同样的话。国人更加相信了,都纷纷上城观望。斗成然跑去告诉子干,说:“楚王非常生气,要来讨伐您擅自即位的罪行,要像对待蔡般、齐庆封那样对待您。您得早做打算,免得受辱,我也要逃命去了。” 说完,就疯狂地跑了出去。子干赶紧把这件事告诉子晰,子晰懊悔地说:“这都是朝吴害了我们啊。” 兄弟俩抱在一起痛哭。宫外又传来消息:“楚王的军队已经进城了!” 子晰先拔出佩剑,自刎而死。子干惊慌失措,也拿起剑自杀了。宫中顿时大乱,宦官和宫女们吓得纷纷自杀,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宫中,哭喊声不绝于耳。斗成然带领众人再次入宫,清理了尸首,率领百官迎接蔡公。国人一开始不知道来的是谁,还以为是灵王;等进城后,才发现是蔡公,这才明白前后的报信,都是蔡公的计谋。
蔡公进城后,即位为王,改名为熊居,这就是楚平王。当年楚共王曾向神灵祈祷,声称对着玉璧下拜的人将成为国君,如今果然应验了。国人还不知道灵王已经死了,人心惶惶,常常在半夜误传楚王回来了,男女老少都惊慌地起身,开门向外张望。楚平王为此十分忧虑,就秘密地和观从商量。观从派人到汉水边上,找了一具死尸,给它穿上灵王的冠服,让它从上游漂流到下游,谎称已经找到了楚王的尸首,将其殡殓在訾梁,然后回去报告楚平王。楚平王派斗成然去办理安葬事宜,给灵王定谥号为 “灵王”。之后,楚平王又出榜安民,人心这才安定下来。三年后,楚平王再次派人寻找灵王的尸体,申亥把埋葬的地点告诉了他,楚平王便将灵王迁葬。这都是后话了。
再说司马督等人围攻徐国,过了很久都没有战功,他们害怕被灵王诛杀,不敢回去,就暗中与徐国勾结,双方列营对峙。后来听说灵王兵败被杀,他们才解围班师。走到豫章的时候,吴国公子光率领军队半路截击,司马督的军队被打败,他的三百辆兵车都被吴国缴获。公子光乘胜夺取了楚国州来的城邑。这都是楚灵王无道所导致的恶果。
再说楚平王安定了楚国的民众,按照公子的礼仪,安葬了子干和子晰。他论功行赏,任用贤能,任命斗成然为令尹,阳匄(字子瑕)为左尹。他想到薳掩和伯州犁冤死,就任命伯州犁的儿子郤宛为右尹,薳掩的弟弟薳射、薳越都封为大夫。朝吴、夏啮、蔡洧都被封为下大夫。因为公子鲂作战勇猛,任命他为司马。当时伍举已经去世,楚平王赞赏他生前敢于直言劝谏,将他的儿子伍奢封在连地,号称连公。伍奢的儿子伍尚也被封在棠地,担任棠地的长官,号称棠君。其他如薳启疆、郑丹等一班旧臣,官职都照旧。楚平王想封观从为官,观从说他的先人从事占卜,他自己也希望担任卜尹,楚平王答应了他的请求。群臣纷纷谢恩,只有朝吴和蔡洧没有谢恩,他们想要辞官离开。楚平王问他们原因,二人上奏说:“我们本来辅佐大王兴兵袭击楚国,是想恢复蔡国。如今大王已经登上王位,可是蔡国的宗庙祭祀还没有恢复,我们有什么脸面站在大王的朝堂上呢?从前灵王因为贪图功劳、兼并他国,导致失去人心,大王您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才能让人心悦诚服。要反其道而行之,不如恢复陈国和蔡国的宗庙祭祀。” 楚平王说:“好。” 于是派人寻访陈国和蔡国的后代,找到了陈世子偃师的儿子名叫吴,蔡世子有的儿子名叫庐。楚平王就让太史选择吉日,封吴为陈侯,这就是陈惠公;封庐为蔡侯,这就是蔡平公,让他们回国主持宗庙祭祀。朝吴、蔡洧跟随蔡平公回到蔡国,夏啮跟随陈惠公回到陈国。他们所率领的陈国和蔡国的民众,也都各自跟随自己的君主,楚平王对他们都给予了丰厚的犒赏。之前灵王掠夺来的陈国和蔡国的贵重器物、财宝,都藏在楚国的仓库里,楚平王把这些东西都归还给了两国。被迁徙到荆山的六个小国,也都让他们回到故土,秋毫无犯。各国君臣上下,欢呼雀跃,如同枯木逢春,朽骨重生。这是周景王十六年发生的事情。髯翁写诗感叹道:“枉竭民脂建二城,留将后主作人情。早知故物仍还主,何苦当时受恶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