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不信向定公进言:“范氏和中行氏才是挑起祸端的罪魁祸首,如今已经将他们驱逐。赵氏世代为晋国立下大功,应该恢复赵鞅的职位。” 定公对韩不信的话言听计从,于是从晋阳召回赵鞅,恢复了他的爵位和俸禄。
梁婴父想要取代荀寅成为卿,荀跞将此事告知赵鞅。赵鞅询问董安于的意见,董安于说:“晋国之所以祸乱不断,就是因为政令出自多个门户。如果立梁婴父为卿,就等于又多了一个荀寅!” 赵鞅于是没有听从荀跞的建议。梁婴父十分恼怒,知道是董安于从中作梗,便对荀跞说:“韩氏和魏氏与赵氏结党,智氏(荀跞家族)的势力就孤单了。赵氏所依仗的,是他的谋臣董安于,为何不除掉他呢?” 荀跞问道:“用什么办法除掉他呢?” 梁婴父说:“董安于私自准备兵器铠甲,从而引发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变乱。如果论及挑起祸端的罪魁,董安于才是首恶。”
荀跞按照梁婴父的说法,去责备赵鞅,赵鞅十分害怕。董安于说:“我之前就已经做好了以死殉主的准备。我死了能让赵氏平安,那么死就比活着更有价值。” 于是,董安于退下后便上吊自杀了。赵鞅将他的尸体陈列在街市上,派人告知荀跞:“董安于已经伏罪了。” 荀跞这才与赵鞅结盟,双方约定互不侵害。赵鞅私下在家族宗庙中祭祀董安于,以报答他的功劳。
荀寅和士吉射长期占据朝歌,那些背叛晋国的诸侯,都想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危害晋国。赵鞅多次兴兵攻打,齐国、鲁国、郑国、卫国派遣使者运送粮食、资助兵力,以救援范氏和中行氏,赵鞅始终未能攻克。直到周敬王三十年,赵鞅联合韩氏、魏氏、智氏三家的军队,终于攻下朝歌。荀寅和士吉射逃奔到邯郸,之后又逃到柏人。不久,柏人城也被攻破,他们的党羽范皋夷和张柳朔都战死;豫让被荀跞的儿子荀甲俘虏,荀甲的儿子荀瑶请求饶他一命,豫让于是成为智氏的家臣。荀寅和士吉射最终逃奔到齐国。可怜荀林父历经五代传到荀寅,士蒍历经七代传到士吉射,他们的祖宗都是晋室的得力大臣,子孙却贪婪骄横,最终导致宗族覆灭,实在是可悲啊!晋国的六卿从此只剩下赵、韩、魏、智四卿。这都是后话。髯仙有诗叹道:“六卿相并或存亡,总是私门作主张;四氏瓜分谋愈急,不如留却范中行。”
周敬王二十六年春二月,吴王夫差早已结束守丧,他在太庙祭告祖先之后,发动了全国的兵力,任命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从太湖取水路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召集众大臣商议对策,准备出兵迎敌。
大夫范蠡,字少伯,出列上奏说:“吴国因国君之死深感耻辱,发誓要报仇,至今已有三年。他们士气高昂,齐心协力,实在难以抵挡。我们应该收兵坚守,采取防守策略。” 大夫文种,字会,也上奏道:“依我愚见,不如用谦卑的言辞向吴国谢罪求和,等他们退兵之后,我们再从长计议。” 勾践却说道:“二位大夫一个说坚守,一个说求和,都不是最好的计策。吴国是我们世代的仇敌,如今他们来讨伐,我们若不与之一战,会被认为我们没有作战的能力。” 于是,勾践发动了国内所有的壮年男子,共计三万人,在椒山之下迎战吴军。
刚开始交战时,吴军稍稍后退,双方大概死伤了百余人。勾践见形势有利,便乘胜追击,大约前行了数里,正好遭遇夫差的大军,两下里摆开阵势,展开了一场大战。夫差站在船头,亲自击鼓,以此激励将士,吴军的士气顿时提升了十倍。忽然,北风大作,波涛汹涌,伍子胥和伯嚭各自乘坐着余皇大舰,顺着风势扬帆而下,他们都使用强弓劲弩,箭像飞蝗一样射向越军。越军迎着风,难以抵挡,大败而逃,吴军兵分三路追击。越国将领灵姑浮的战船翻覆,他溺水而亡,胥犴也中箭身亡,吴军乘胜追击,杀死的越军不计其数。
勾践逃到固城坚守,吴军将固城重重包围,断绝了越军的取水通道。夫差得意地说:“不出十天,越军都会渴死。” 可他没想到,山顶上自有灵泉,泉水中还有肥美的嘉鱼。勾践命人捕捞了数百条鱼,送给吴王,吴王大为吃惊。勾践留下范蠡坚守固城,自己率领残兵,趁机逃到了会稽山。他清点了一下士兵和武器的数量,只剩下一千多人,不禁叹息道:“自从先君将国家托付给我,三十年来,从未遭受过如此大败!真后悔没有听从范大夫和文大夫的建议,才落到这般田地。”
吴军对固城的进攻越发猛烈,伍子胥在右边扎营,伯嚭在左边扎营,范蠡一天之内多次派人告急。越王十分惊恐。文种献上一计:“现在情况危急!趁现在去求和,或许还来得及。” 勾践说:“要是吴国不答应求和,该怎么办?” 文种回答道:“吴国的太宰伯嚭,此人贪财好色,嫉妒有功劳和才能的人,他与伍子胥同朝为官,但志趣不合。吴王敬畏伍子胥,却亲近伯嚭。如果我们私下前往太宰的营帐,讨得他的欢心,与他定下求和的约定,太宰在吴王面前进言,吴王没有不听的。即使伍子胥知道后阻拦,也来不及了。” 勾践问:“你去见太宰,拿什么作为贿赂?” 文种说:“军中最缺乏的就是女色。如果能找到美女献给他,上天要是保佑越国,伯嚭应该会听从我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