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还有长洲苑,是吴王游猎的地方。另外还有鱼城养鱼,鸭城蓄养鸭子,鸡陂饲养鸡,酒城酿造美酒。夫差还曾和西施在西洞庭的南湾避暑,南湾有十多里长,三面都是山,只有南面像门阙一样。吴王说:“这个地方可以消夏。” 因此取名为消夏湾。张羽也有《苏台歌》:“馆娃宫中百花开,西施晓上姑苏台。霞裙翠袂当空举,身轻似展凌风羽。遥望三江水一杯,两点微茫洞庭树。转面凝眸未肯回,要见君王射麋处。城头落日欲栖鸦,下阶戏折棠梨花;隔岸行人莫倚盼,干将莫邪光粲粲。”
夫差自从得到西施后,就把姑苏台当作自己的家,一年四季随意出游,音乐声不断,流连忘返。只有太宰伯嚭和王孙雄常常侍奉在他左右,伍子胥求见,往往被夫差推辞不见。
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宠爱西施,每天沉迷于游乐,就又和文种谋划。文种说:“我听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以粮食为天。’今年庄稼歉收,粟米价格将会上涨,大王可以向吴国请求借粮,来救济百姓的饥荒。如果上天要抛弃吴国,就一定会答应我们的请求。” 勾践立刻命令文种带着厚重的礼物贿赂伯嚭,让他引见自己去见吴王。
吴王在姑苏台的宫殿里召见了文种,文种再次叩拜请求说:“越国地势低洼,水旱灾害频繁,年成不好,百姓饥饿困苦。希望能从大王这里借太仓的一万石粮食,来解救眼前的饥饿,明年粮食成熟,我们一定按时奉还。” 夫差说:“越王已经向吴国称臣,越国百姓的饥饿,就是吴国百姓的饥饿,我何必吝啬储存的粮食,不去救济他们呢?” 当时伍子胥听说越国使者来了,也跟着来到苏台,得以见到吴王。等听到吴王答应越国借粮的请求,他又劝谏说:“不行,不行!如今的形势,不是吴国占有越国,就是越国占有吴国。我看越王派使者来,并非真的因为饥饿困苦而借粮,而是想让吴国的粮食空虚。借给他们,不会增加他们对我们的亲近;不借给他们,也不至于结仇,大王不如拒绝他们。”
吴王说:“勾践曾被囚禁在我国,在我马前奔走,诸侯们没有不知道的。如今我恢复了他的国家,对他有再生之恩,他也不断向我们进贡,难道还会有背叛的担忧吗?” 伍子胥说:“我听说越王早起晚睡,体恤百姓,培养士人,一心想报复吴国。大王现在又输送粮食帮助他,我担心不久之后,姑苏台就会成为麋鹿出没的地方了。” 吴王说:“勾践已经称臣,哪有臣子攻打君主的道理?” 伍子胥说:“商汤讨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难道不是臣子攻打君主吗?”
伯嚭在旁边大声斥责伍子胥:“相国说话太过分了,我们大王怎么能和桀纣相比呢?” 接着又上奏说:“我听说葵邱之盟时,有禁止阻止邻国购买粮食的规定,这是为了体恤邻国。何况越国是我们贡品的来源呢?明年粮食成熟,让他们如数偿还,对吴国没有损失,还能对越国有恩德,有什么可害怕而不做的呢?” 夫差于是借给越国一万石粮食,对文种说:“我违背群臣的意见,把粮食借给越国,等年成丰收时,你们一定要偿还,不可失信!” 文种再次叩拜说:“大王怜悯越国,救济我们的饥荒,我们怎敢不遵守约定。”
文种带着一万石粮食回到越国,越王非常高兴,群臣都高呼 “万岁!” 勾践立即把这些粮食分发给国内的贫民,百姓们无不歌颂他的恩德。
第二年,越国粮食大丰收。越王勾践问文种:“我要是不偿还吴国的粮食,就会失信于人;可要是偿还,又会损耗越国而有利于吴国。这该怎么办呢?” 文种回答说:“应该挑选优质的粟米,蒸熟后再还给他们。他们喜爱我们的粟米,就会拿去播种,这样我们的计谋就成了。” 越王采用了这个计策,按照当初借的数量,把蒸熟的谷子还给了吴国。吴王感叹道:“越王真是守信用的人啊!” 又看到这些谷子颗粒粗大,不同于寻常,就对伯嚭说:“越国土地肥沃,他们的种子很好,可以分给百姓去种植。” 于是,吴国国内都用了越国的粟种。结果,这些种子都没有发芽,吴国百姓遭遇了严重的饥荒。夫差还以为是土地不同的缘故,却不知道粟种是被蒸熟了的。文种的这个计策可真是够狠的!(这是周敬王三十六年发生的事。)
越王听说吴国闹饥荒,百姓困苦,就想趁机出兵攻打吴国。文种劝谏说:“时机还没到,吴国的忠臣还在呢。” 越王又询问范蠡,范蠡回答说:“时机不远了!希望大王加紧训练军队,等待时机。” 越王问:“作战的装备还没准备好吗?” 范蠡说:“善于作战的人,一定有精锐的士卒,而精锐的士卒必须具备过人的技艺。大的方面是熟练使用剑戟,小的方面是精通弓弩。如果没有高明的师傅教导,就无法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我听说南林有个女子,精通剑戟之术;还有个楚国人叫陈音,擅长使用弓矢,大王可以聘请他们来。” 越王于是分别派了两名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处女和陈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