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接着派兄长智宵,向赵氏索要蔡和皋狼的土地。赵襄子赵无恤,因心中记恨智伯先前的恶行,愤怒地说:“土地是先世传下来的,我怎敢随意舍弃?韩氏、魏氏愿意割地给智伯,我可不会讨好他!” 智宵回去报告,智伯大怒,出动智氏全部兵力,又派人邀请韩、魏两家,一同攻打赵氏,并约定灭掉赵氏后,三家瓜分赵氏土地。韩虎、魏驹一来惧怕智伯的强大,二来贪图赵氏的土地,各自率领一支军队,跟随智伯出征。智伯亲自率领中军,韩军在右,魏军在左,直扑赵府,想要活捉赵无恤。
赵氏谋臣张孟谈提前得知消息,急忙跑去告诉赵无恤:“我们寡不敌众,主公赶紧逃难吧!” 赵无恤问:“逃到哪里才好呢?” 张孟谈说:“没有比晋阳更好的地方了。从前董安于在城内修筑了公宫,后来尹铎又治理了一番,百姓受尹铎数十年宽厚体恤之恩,必定会拼死效力。先君临终前也说过:‘日后国家有变故,一定要前往晋阳。’主公赶紧去,千万别迟疑。” 赵无恤立刻率领家臣张孟谈、高赫等人,奔向晋阳。智伯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在后面紧追不舍。
赵无恤有个家臣叫原过,走得慢,落在了后面。在半路上,原过遇到一个神人,那神人半云半雾,只能看到上半身戴着金冠,穿着锦袍,面貌不太清晰。神人把两节青竹交给原过,叮嘱道:“替我把这个交给赵无恤。” 原过追上赵无恤,把见到神人的事告诉他,并呈上竹管。赵无恤亲自劈开竹子,里面有两行朱红色的字:“告诉赵无恤,我是霍山之神。奉上帝之命,三月丙戌日,让你灭掉智氏。” 赵无恤让人将此事保密。
众人来到晋阳,晋阳百姓感激尹铎的仁德,扶老携幼,迎接他们入城,并让他们住在公宫。赵无恤见百姓如此亲近归附,又看到晋阳城城墙高大坚固,粮仓充实,心中稍微安定下来。他立刻通告百姓,让大家登上城墙守望。清点军器时,却发现戈戟钝旧,箭矢不足千支,不禁忧愁起来,对张孟谈说:“守城的兵器,没有比弓箭更有用的了。现在箭只有几百支,不够分配,这可怎么办?” 张孟谈说:“我听说董安于治理晋阳时,公宫的墙垣都是用荻蒿、楛楚等材料堆积起来修筑的。主公何不拆毁墙垣,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 赵无恤派人拆毁墙垣,果然发现里面全是制作箭杆的材料。赵无恤又说:“箭的材料有了,可没有金属来铸造兵器啊。” 张孟谈说:“听说董安于建造宫殿时,堂室的柱子都是用精炼的铜制成的,拆下来使用,铸造兵器绰绰有余。” 赵无恤又命人拆下柱子,发现全是精炼的纯铜。他马上让冶工把柱子熔化,铸造成剑、戟、刀、枪等兵器,件件都锋利无比,人心也越发安定。赵无恤感叹道:“治理国家,贤臣太重要了!有董安于,器用就完备了;有尹铎,民心就归附了。上天庇佑赵氏,国运恐怕还远未到头啊!”
再说智、韩、魏三家的军队赶到晋阳,分成三大营,相互连接驻扎,把晋阳围得水泄不通。晋阳百姓中,很多人都自愿出战,纷纷来到公宫请求命令。赵无恤找来张孟谈商量。张孟谈说:“敌众我寡,出战未必能取胜,不如深挖壕沟,加高壁垒,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等待局势变化。韩氏、魏氏与赵氏并无仇怨,只是被智伯逼迫罢了。他们两家割地,也并非心甘情愿,虽然与智伯一同出兵,但实际上各怀心思。不出几个月,他们之间必定会相互猜疑,这样的联盟又怎能长久呢?” 赵无恤采纳了他的建议,亲自安抚百姓,表明大家要齐心协力固守的决心。军民们相互鼓励,就连妇女和小孩,也都欣然愿意拼死效力。只要有敌兵靠近城池,就用强弩射击。三家围困了一年多,始终无法取胜。
智伯乘坐小车,绕着城外巡视,感叹道:“这城坚固得像铁铸的大瓮,怎么才能攻破呢?” 正烦闷间,他来到一座山下,只见山下万道泉水流淌,滚滚向东流去。他找来当地人询问,那人回答:“这座山名叫龙山,山腹中有一块巨石像瓮一样,所以又叫悬瓮山。晋水向东流,与汾水汇合,这里就是晋水的发源地。” 智伯问:“离城有多远?” 当地人说:“从这里到城西门,大约有十里路。” 智伯登上山眺望晋水,又绕到城东北,观察了一番,突然恍然大悟:“我有破城的办法了!”
他立刻回到营地,邀请韩、魏两家商议,打算引水灌城。韩虎疑惑道:“晋水是向东流的,怎么能让它往西流呢?” 智伯解释说:“我不是要引晋水直接灌城。晋水发源于龙山,水流湍急,如果在山北高处挖掘一条大渠,预先作为蓄水的地方,然后把晋水的上游堵住,让水不再流入晋川,那势必会全部流入新挖的渠中。现在春雨即将来临,山水必定大涨,等水到的时候,决堤灌城,城中的人就都要变成鱼鳖了。” 韩、魏二人齐声称赞:“这计策太妙了!” 智伯接着说:“今天就得分配好任务,各司其职。韩公负责把守东路,魏公负责把守南路,必须日夜用心,防止敌人突围。我把大营移到龙山,同时守住西北二路,专门监督开渠筑堤的事情。” 韩、魏二人领命离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