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燕文公外出巡游,苏秦在道路左边伏地拜见。燕文公问他姓名,得知是苏秦后,高兴地说:“我听说先生当年曾献上十万字的策论给秦王,我心里十分仰慕,只恨没能读到先生的文章。如今先生有幸来教导我,这是燕国的荣幸啊!” 于是,燕文公掉转车头回朝,召苏秦入宫相见,恭敬地向他请教。
苏秦上奏说:“大王身处战国之列,拥有两千里土地,几十万兵甲,六百辆战车,六千匹战马。然而,与中原各国相比,还不到一半。但燕国却听不到金戈铁马的声音,看不到兵败将亡的危险,能够安居乐业,大王可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燕文公说:“我不知道。” 苏秦又说:“燕国之所以没有遭受战争,是因为赵国作为屏障在前面遮挡。大王不知道与近处的赵国交好,反而想割地讨好远方的秦国,这不是太愚蠢了吗?” 燕文公问:“那该怎么办呢?” 苏秦回答说:“依我之见,不如与赵国合纵相亲,进而联合列国,让天下合为一体,共同协力抵御秦国,这才是百世的安稳之计。”
燕文公说:“先生倡导合纵来使燕国安定,这是我所希望的,只是恐怕诸侯不肯参与合纵啊。” 苏秦又说:“我虽然不才,但愿意面见赵侯,与他定下合纵的盟约。” 燕文公十分高兴,资助苏秦金帛路费,提供高车驷马,还派壮士送苏秦到赵国。
此时,奉阳君赵成已经去世,赵肃侯听说燕国有客人前来,便走下台阶迎接,说:“贵客远道而来,有什么要指教我的呢?” 苏秦上奏说:“我听说天下的平民贤士,无不推崇您的品行道义,都愿意在您面前献上忠心。无奈奉阳君妒才嫉能,使得游士们止步不前,闭口不言。如今奉阳君去世,所以我才敢献上我的愚忠。我听说‘保卫国家莫过于使百姓安宁,使百姓安宁莫过于选择好的邦交。’当今崤山以东的国家,赵国最为强大。赵国有两千多里土地,几十万带甲之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粮食可以支撑数年。秦国最忌惮的,莫过于赵国。然而秦国不敢发兵攻打赵国,是害怕韩国和魏国从后面袭击。所以,为赵国在南面提供屏障的,是韩国和魏国。韩国和魏国没有名山大川的险要地势,一旦秦国大军出动,逐渐侵占这两国,两国投降后,灾祸就会降临到赵国。我曾经考察地图,列国的土地,超过秦国万里,诸侯的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假如六国合为一体,合力向西对抗秦国,攻破秦国又有何难。如今为秦国出谋划策的人,用秦国来恐吓诸侯,迫使诸侯割地求和。无缘无故地割地,这是自我破坏。主动破坏别人与被别人破坏,这两者哪个更好呢?依我之见,不如约请列国的君臣在洹水相会,结盟立誓,结为兄弟,亲如唇齿。秦国攻打一国,其他五国就共同救援。如果有违背盟约誓言的,诸侯就共同讨伐他。秦国虽然强暴,难道敢以一个孤立的国家与天下众人争胜负吗?”
赵肃侯说:“我年纪轻,治国时间短,没有听过如此高明的计策。如今贵客想要联合诸侯抵御秦国,我怎敢不恭敬从命!” 于是,赵肃侯给苏秦佩戴相印,赐给他大的宅第,又准备了装饰精美的车子百辆,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匹,让他担任 “从约长”。
苏秦派人带着一百金前往燕国,偿还旅店里借的一百钱。他正打算择日出发,依次去游说韩国、魏国等国。忽然,赵肃侯召苏秦入朝,说有急事商议。苏秦急忙进宫拜见肃侯。肃侯说:“刚刚边境官吏来报:‘秦国相国公孙衍出兵攻打魏国,擒获魏国大将龙贾,斩首四万五千人,魏王割让河北十座城邑求和。公孙衍又打算移兵攻打赵国。’这该如何是好?”
苏秦听后,暗暗吃惊:“秦兵要是打到赵国,赵君必然也会效仿魏国求和,那‘合纵’的计策就无法实现了!” 正所谓 “人急计生”,苏秦暂且答应下来,打算另想办法应对。他故作镇定,拱手回答说:“我估计秦兵疲惫不堪,短时间内到不了赵国。万一秦兵来了,我自有退兵的计策。” 肃侯说:“先生暂且留在我国,等秦兵确实没来,才能离开我啊。” 这句话正合苏秦的心意,他答应后便退下了。
苏秦回到府第,叫来心腹门客,名叫毕成,把他带到密室,吩咐道:“我有个同学故人,名叫张仪,字余子,是大梁人。我现在给你千金,你扮作商人,改名叫贾舍人,前往魏国寻访张仪。要是见到他,要如此这般行事。到了赵国后,又要如此这般做。你可要小心留意。” 贾舍人领命,连夜前往大梁。
话说这事儿得分两头来讲。张仪自从离开鬼谷回到魏国后,因家境贫寒,谋求在魏惠王手下做事却未能如愿。后来,他见魏国军队屡战屡败,便带着妻子离开魏国前往楚国游历。楚国相国昭阳收留他为门下客。昭阳率兵攻打魏国,大败魏军,夺取了襄陵等七座城邑。楚威王嘉奖他的功劳,把 “和氏之璧” 赐给了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