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觉得六国都设有相国之名,不屑与之相同,于是特意设置丞相一职,左右各设一人,任命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魏章因忿恨自己没能得到相位,便前往梁国。秦武王想起张仪之前说的话,对樗里疾说:“我出生在西戎,从未见识过中原的繁华。要是能打通三川,到巩地、洛地游历一番,即便死了也没有遗憾!二位爱卿谁能为我攻打韩国呢?” 樗里疾说:“大王想要攻打韩国,是想夺取宜阳,以此打通前往三川的道路。但宜阳路途艰险且遥远,兴师动众,耗费钱财,梁国和赵国的援兵也即将赶到,我私下认为不可行。” 秦武王又询问甘茂,甘茂说:“我愿意为大王出使梁国,约定共同攻打韩国。” 秦武王十分高兴,派甘茂去游说梁王,梁王答应秦国出兵相助。
甘茂起初与樗里疾意见不合,担心他从中作梗,便先派副使向寿回去报告秦王,说:“魏国已经听从我们的安排了。然而即便如此,还是劝大王不要攻打韩国为好。” 秦武王对这话感到疑惑,于是亲自前去迎接甘茂,在息壤与甘茂相遇。秦武王说:“相国答应为我约魏国攻打韩国,如今魏国人已经听命,相国却又说‘不要攻打韩国为好’,这是为何?” 甘茂说:“跨越千里的险阻,去攻打强大韩国的大城池,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事。从前曾参住在费地,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跑去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他母亲正在织布,回答说:‘我儿子不会杀人。’依旧照常织布。没过多久,又有一人跑来告知:‘曾参杀人了!’他母亲停下梭子思考,说:‘我儿子肯定不会做这种事。’又继续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人跑来大喊:‘杀人的,真的是曾参!’他母亲扔下梭子,走下织布机,翻墙逃走躲了起来。以曾参的贤能,他母亲信任他,可三个人说他杀人,就连慈母也心生怀疑了。如今我的贤能比不上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未必能像曾参母亲对曾参那般坚定,而诽谤我的人,恐怕不止三个,我担心大王也会像曾参母亲那样,扔下梭子对我产生怀疑。” 秦武王说:“我不会听信他人之言,我与你盟誓!” 于是君臣二人歃血为誓,将誓书藏在息壤。
随后,秦国发兵五万,任命甘茂为大将,向寿为副将。军队抵达宜阳,将城池围困了五个月,宜阳的守臣顽强坚守,秦军始终未能攻克。右丞相樗里疾对秦武王说:“秦军已经疲惫不堪了,如果不撤回,恐怕会生变故。” 秦武王便召甘茂撤兵。甘茂于是写了一封信,回复秦武王。秦武王打开信一看,里面只有 “息壤” 两个字。秦武王恍然大悟,说:“甘茂之前确实说过,这是我的过错。” 于是又增派五万兵力,让乌获前往协助甘茂。
韩王也派大将公叔婴率领军队救援宜阳,双方在城下展开大战。乌获手持一双铁戟,重达一百八十斤,独自冲入韩军,军士们纷纷溃败,无人能抵挡。甘茂与向寿各自率领一军,趁势一同推进。韩军大败,秦军斩杀韩军七万多人。乌获奋力一跃登上城墙,双手攀住城堞,城堞被他拉毁,乌获从城上坠落,摔在石头上,折断肋骨而死。秦军乘胜追击,最终攻克了宜阳。韩王十分恐惧,于是派相国公仲侈,带着珍贵的器物前往秦国求和。秦武王大喜,答应了求和。诏令甘茂班师回朝,留下向寿安抚宜阳地区。派右丞相樗里疾先前往三川开辟道路。随后,秦武王带着任鄙、孟贲等一众勇士启程,径直进入雒阳。
周赧王派使者到郊外迎接,亲自准备宾主之礼。秦武王辞谢,不敢接受,得知九鼎存放在太庙旁边的屋子里,便前去观看。只见九个宝鼎一字排开,十分整齐。这九鼎是禹王收取九州的贡金,分别铸成一个鼎,上面刻着本州的山川人物,以及贡赋田土的数量,鼎足和鼎耳都有龙纹,因此也被称为 “九龙神鼎”。夏朝时传给了商朝,成为镇国的重器。到周武王攻克商朝后,将九鼎迁移到雒邑。迁移时,动用了大量的士卒牵拉,用舟车装载,那九鼎分明就像九座小铁山,谁也不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重。
秦武王四处观看了一番,赞叹不已。鼎腹分别刻有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等九个字,秦武王指着刻有 “雍” 字的鼎感叹道:“这是雍州的鼎,也就是秦国的鼎!我应当把它带回咸阳。” 于是问守鼎的官吏:“这个鼎有人能举起来吗?” 官吏磕头回答说:“自从有这鼎以来,从未被移动过。听人传说每个鼎都有千钧之重,谁能举得起来呢?” 秦武王便问任鄙和孟贲:“二位爱卿力大无穷,能举起这个鼎吗?” 任鄙知道秦武王逞强好胜,推辞说:“我的力气只能举起百钧之物,这个鼎有它十倍的重量,我举不起来。” 孟贲捋起袖子,走上前说:“我来试试,如果举不起来,还请不要怪罪。” 随即让左右之人找来青丝编成巨索,牢牢地系在鼎耳上,孟贲束紧腰带,卷起双袖,用两只铁臂套入丝络,猛地大喝一声:“起!” 那鼎被抬起约半尺高,又落回原地。由于用力过猛,孟贲眼珠迸出,眼角流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