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自即位以来,日日夜夜都将向齐国报仇雪耻当作头等大事。他凭吊死者,慰问遗孤,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以尊崇的礼节对待贤能之士。四方的豪杰纷纷慕名而来,燕国呈现出人才汇聚的繁荣景象。
赵国有个叫乐毅的人,是乐羊的孙子,从小就喜好钻研兵法。当初乐羊受封于灵寿,他的子孙便在那里定居。赵主父发生沙邱之乱时,乐毅带着家人离开灵寿,投奔大梁,在魏昭王手下做事,但一直未得到重用。后来他听闻燕王修筑黄金台,广纳天下贤才,便打算前往燕国,于是设法争取到出使燕国的机会。见到燕昭王之后,乐毅与他谈论兵法,燕王立刻察觉到他的贤能,便以宾客之礼相待。乐毅谦逊推辞,不敢接受这般礼遇。燕王说:“先生出生在赵国,在魏国为官,对于燕国而言,自然应当以客相待。” 乐毅却说:“我在魏国为官,只是为了躲避战乱。大王倘若不嫌弃我微不足道,我愿意成为燕国的臣子,为大王效力。” 燕王十分高兴,当即任命乐毅为亚卿,地位在剧辛等人之上。乐毅将自己的宗族都召集到燕国,从此成为燕国人。
当时齐国国力强盛,不断侵犯其他诸侯国。燕昭王则低调行事,积极训练军队,抚恤百姓,等待合适的时机行动。等到齐湣王驱逐孟尝君,肆意妄为、暴虐无道,百姓苦不堪言;而燕国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国富民强,士兵们都渴望作战。于是,燕昭王召见乐毅,向他询问:“我心中怀着先王的仇恨,至今已有二十八年了!我常常担心自己有一天突然离世,来不及亲手将利刃刺进齐王的腹中,以报国家的耻辱,为此整夜痛心不已。如今齐王骄横残暴,国内国外人心背离,这正是上天要让他灭亡的时机。我打算发动全国的兵力,与齐国决一死战,先生有什么建议吗?” 乐毅回答道:“齐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士兵们也善于作战,不能仅凭燕国之力单独进攻。大王若一定要讨伐齐国,就必须联合天下各国共同谋划。燕国的邻国中,与赵国关系最为紧密,大王应当首先与赵国结盟,这样韩国必定会追随。孟尝君在魏国担任相国,正对齐国心怀怨恨,应该也会听从。如此一来,就可以进攻齐国了。” 燕王说:“好。” 于是准备好符节,派乐毅前往赵国游说。
平原君赵胜向赵惠文王进言,赵王答应了与燕国结盟。恰好秦国使者也在赵国,乐毅一并向秦国使者阐述了讨伐齐国的好处。秦国使者回国后向秦王汇报。秦王忌惮齐国的强大,担心诸侯们背离秦国而依附齐国,于是再次派遣使者回复赵国,表示愿意共同参与讨伐齐国的行动。剧辛前往魏国劝说魏王,见到孟尝君后,孟尝君果然主张发兵,并约定韩国一同参与。各国都确定了出兵的日期。
于是,燕王出动了国内所有的精锐部队,让乐毅担任统帅。秦国的白起、赵国的廉颇、韩国的暴鸢、魏国的晋鄙,各自率领一支军队,按时抵达。燕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一指挥五国的军队,浩浩荡荡地杀向齐国。齐湣王亲自率领中军,与大将韩聂在济水以西迎战。乐毅身先士卒,四国的将士们受到鼓舞,奋勇争先,杀得齐军尸横遍野,鲜血汇聚成河。韩聂被乐毅的弟弟乐乘所杀。各国军队乘胜追击,齐湣王大败,逃回临淄,连夜派人向楚国求救,承诺割让淮北所有的土地作为酬谢;同时清点军民,登上城墙设置防御。秦国、魏国、韩国、赵国乘胜各自分路夺取齐国的边城,唯独乐毅率领燕军长驱直入,所到之处宣扬燕国的威望和仁德,齐国的城池纷纷望风而降,燕军势如破竹,大军直逼临淄。
齐湣王十分恐惧,便与数十位文武大臣,偷偷打开北门逃走。逃到卫国时,卫君到郊外迎接,并向他称臣。进入卫城后,卫君让出正殿供齐湣王居住,供奉的物品也十分恭敬。然而,齐湣王却十分骄傲,对待卫君毫无礼节。卫国的大臣们心中愤愤不平,夜里前去抢夺齐湣王的财物。齐湣王大怒,打算等卫君前来拜见时,责备他没有管好盗贼。但卫君当天竟然没有前来朝见,也不再供应食物。齐湣王感到十分羞愧,一直等到太阳西斜,饿得不行,又担心卫君对自己不利,便与夷维等几个人,连夜逃走。随从的大臣们失去了君主,一时间都四散逃命。
齐湣王没过多久就逃到了鲁关,关吏将此事报告给鲁君。鲁君派使者出城迎接,夷维问道:“鲁国打算如何接待我们的国君?” 使者回答说:“将用十太牢的礼节款待您的国君。” 夷维说:“我们的国君是天子。天子巡游,诸侯要让出宫殿,早晚还要亲自在堂下侍奉饮食,等天子用餐完毕,诸侯才能退下处理朝政,难道仅仅是十太牢的供奉就够了吗?” 使者回去向鲁君汇报,鲁君大怒,关闭城门,拒绝齐湣王入境。齐湣王又前往邹国,恰好邹君刚刚去世,齐湣王打算前往吊唁。夷维对邹国人说:“天子前来吊唁,主人必须背对着殡棺,站在西阶,面朝北哭泣,天子则在东阶上,面朝南进行吊唁。” 邹国人说:“我们国家弱小,不敢劳烦天子前来吊唁。” 也拒绝了齐湣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