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介学徒弟子,有什么问题,积极的向老师与师兄妹寻求帮助,不也是‘天经地义’的吗?”
“好嘞!”
“那事不宜迟,就让我赶快行动起来吧!”
于是乎,在思索片刻并振奋精神之后,王嘉这小子,就又像往常那样怀揣着饱满的热情与激情,投入到他的工作之中了。
当然啦,和先前一样。
在这之中,仍然有一小部分“疑难杂症”和“怅惘之惑”之类的困难问题,需要向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进行请教,从而答疑解惑。
于是乎,他在这之后,便像以前一样虚心的向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求教,并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有了自己的见解。
而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也在那一刻都很负责,尽心尽力为他答疑解惑。
好在,通过不断的翻阅相应的书籍寻找相关知识,并且经过论证分析、实践理解与相应的思维发展与扩展。
最终,他的疑惑得以全部解决。
在此之余,他也将关键的知识点与信息,记录在他原先准备的小竹简与小册子中,方便他日后回到现代之后,与现代相应的着作典籍进行比对。
在这之中,当广泛阅读与之有关的竹简卷帛、着作典籍,并且与老师以及一众师哥师姐的交流探讨后。
王嘉这小子的眼界,一下便“打开”了。
而他对于古人勇于探索探险,认知未知事物精神,也是大为赞叹的。
再到了后来,一切…便再度恢复了正常。
而王嘉呢,他也是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鲁庄公第十一年事件的相关竹简草稿。
之后,他又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庄公第九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庄公第十—年的世界。
说来也巧,在鲁国国君执政第十一年的时候,与鲁庄公执政的其他年份一样。
这其中,同样发生了许许多多耐人寻味,值得人细细思考的有趣之事。
鲁庄公执政第十一年的春天,正逢周历正月之时。
紧接着,在夏五月戊寅的时候,鲁庄公带领鲁国的军队,在鄑地打败宋国的军队。
再然后,秋天的时候,宋国国内发大水了。
最后,在冬天的时候,王姬出嫁到齐国。
话说,就在鲁庄公执政第十一年的夏天。
此时,正值暑日,骄阳似火,宋国却突然发动战争,原因是之前乘丘那次战役的失利让他们耿耿于怀,所以决定出兵进攻鲁国。鲁庄公得知消息后,立刻率领大军前往边境抵御宋兵。当鲁军抵达战场时,发现宋国的军队尚未列成阵势,这给了鲁军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鲁军毫不迟疑地迅速迫近攻击,最终在鄑地一举击败了宋军。
在古代战争中,对于战斗结果有着特定的称谓。如果敌人还未列阵就被击败,称为“败某师”;双方都已列阵则称为“战”;若是大败崩溃,则称为“败绩”;若能战胜并俘获敌人的勇士,则称为“克”;通过埋伏军队取得胜利,则称为“取某师”;若是周朝的军队战败,便会被描述为“王师败绩于某”。这些术语不仅记录了战争的结果,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和价值观。
而亲临鲁宋两国大战的战场围观的王嘉,此时此刻,便不由自主的感慨道。
“看来,自周朝传下来的宗法礼乐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这战事战争领域,诸侯和周天子打胜仗与打败仗之间,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划分啊。”
“只不过,无论何时何刻,作战都要讲究一个纪律和策略。”
“除了能够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从而为作战取胜赢得更多的可能性以外。”
“军队自觉服从军纪,军纪严明,也是很关键且重要的因素。”
“并且,战争的性质,自己的军队是否‘师出有名’?是否是一支‘正义之师’?是否和先前曹刿论战一样军中有足够的气势,得到了百姓民众的支持,在社会舆论中占尽先机?”
“这些因素,和先前那几条因素一样,都是关乎在战争中,己方是否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条件。”
“因此,分清主次、协调各方、灵活搭配、坚守正义、获得支持…”
“这些…无论何时,都是军队作战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而一国的军队,为了谁战?为什么而战?根据不同的战争形式,积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应战?也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军队都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呼…”
“或许,在经历长时间战争的‘洗礼’,以及对和平与当下的国内国外大体环境‘反思’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