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接着说道:
“《太公兵书》上有言:“圣人的思虑,在于使人人各得其所,从而才能建立起凝聚力来。”如今天下并未真正安定下来啊!各处的义军还正在忙于肃清残敌,他们都在为这天下而奋力拼杀,您却在这秦宫里享受着安逸与享乐,别人又会怎么看您呢?他们会认为您是一个贪图享乐、没有远大抱负和胸怀的人啊!”
“您如此肆意妄为,莫非是又想步秦王的后尘,成为天下之共敌么?您想想,那强秦曾经拥有百多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可即便如此,在天下义军的怒吼声中,依旧土崩瓦解,灰飞烟灭。您自忖自己可有几分实力去抵挡这天下义军的猛烈攻击呢?”
“此时,正可谓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啊!您岂能因为一时的贪欢,而置自己的性命和这天下于不顾呢?您享乐不打紧,可您这样做,可就误了大事了!难道您要让大家都陪着您一起掉脑袋吗?”
张良虽语气平和,宛如一泓清泉在静谧的山谷中缓缓流淌,不泛起丝毫波澜,但其话语之间却软中有硬。尤其是在劝谏之时,巧妙地以古圣人成败的道理揭示出来。他提及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圣人们,他们在面对相似情境时,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英明抉择,又因何种疏忽导致了惨痛的失败。张良深知这些古代智慧如同一颗颗璀璨星辰,能够在刘邦那近乎沉醉了的心中敲响警钟。
而且,张良毫不避讳地使用了“无道秦”“助桀为虐”等苛刻字眼。这些词汇如同一把把犀利的剑,直直地刺向刘邦那已有些迷失的心。“无道秦”三个字,让刘邦仿佛看到了秦朝因统治者的暴虐和荒淫,而走向覆灭的历史倒影,提醒着他切不可重蹈秦朝的覆辙;“助桀为虐”则像是一声声严厉的呵斥,让刘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引发众怒,让自己陷入与暴政者同流合污的可怕境地,隐隐刺疼了刘邦近乎沉醉了的心。
特别是张良指出了天下矛头可都指着他的啊!他用一种沉稳而庄重的语气强调着,仿佛要让刘邦感受到那如芒在背的压力。“大家都随着你命悬一线啊!”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一下下敲击在刘邦的心上。他告诉刘邦,他一个自以为没啥子的错误决定,就会让大家都与他陪葬!这是一种何等深刻的警示,让刘邦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无数人的命运。这些话不可谓说得不狠,每一句都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试图将刘邦从那虚荣和贪婪的旋涡中拽出来。
刘邦是个聪明人,他那敏锐的感知力很快就捕捉到了张良话语中的深意。听张良如此一说,他的心情瞬间如同坠入冰窖,顿时腿都差点儿吓软了!一瞬间,他仿佛看到了四周愤怒的义军如潮水般向他涌来,看到了自己在这秦宫中短暂的享乐即将化为泡影,而等待他的将是无尽的黑暗和死亡。他可不想在这秦宫中仅仅享上两天福就死!想到这里,他的内心不禁涌起一阵寒意。
感觉到了自己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刘邦顿然不好意思起来。他的脸色变得有些羞红,嘴角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强笑着说:“都是那些没见识的人劝我‘据关,勿纳诸侯’的!所以嘛……我也就觉得打了这么久的仗,身心俱疲,好不容易到这咸阳宫,可以放松放松下了!我真是糊涂啊,没有考虑到这么多。还是老弟你提醒得及时,不然真要摊上大事儿了!不过,接下来该怎么做呢?此刻的刘邦就像是一个在黑暗中迷路的孩子,急切地期盼着张良为他指引方向,语气中满是懊悔与期待。
知道自己现在在高空中走钢丝了,刘邦也清醒了过来。他那原本被虚荣和欲望蒙蔽的双眼,重新恢复了清明。他仿佛从一场噩梦中惊醒,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是何等重大。于是,他开始虚心地、诚恳地向张良求教起来。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敬畏和信任,仿佛张良手中握着解开未来命运的钥匙,自己必须全身心地聆听他的教诲,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带领众人走向光明的未来。
张良见刘邦已经意识到了危险,便也知道再继续数落责备也无济于事,于是便收起了之前的严肃,开始认真地出谋划策起来。
他先是沉稳地说道:“首先呢,秦宫里这些珍宝可千万不能动啊!您可要知道,如今各方诸侯的军队都在各自的战场上奋勇拼杀,他们的目光可都紧紧盯着这秦宫中的宝藏呢。这些珍宝就如同诱人的肥肉,在他们眼前散发着诱人的光芒。一旦您动了这些珍宝,就等同于与天下诸侯抢食儿啊!这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和愤恨,在他们眼中,您就成了那个贪婪自私、破坏规矩的人。到时候,他们便会不择手段地对付您,您就会陷入众矢之的的境地,甚至死无葬身之地了!”
张良停顿片刻,继续郑重其事地告诫道:“还有啊,这事儿也得千万注意,就是绝对不能纵兵抢劫秦国百姓的东西。您想想看,当您的大军进入咸阳后,如果士兵们开始肆意抢劫百姓的财物,那将会是怎样一番悲惨的场景啊!百姓们辛苦劳作得来的一点儿积蓄,都将在瞬间化为乌有,他们的生活将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这必然会引发百姓的强烈反抗和怨恨,让您的军队陷入与百姓的对立之中。而且,这种残忍的行为一旦传出去,就会迅速传遍天下,让天下诸侯抓住了把柄。就算他们不从您手上明目张胆地抢过去,也会找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找个借口来把您灭掉!到那时,您可就成了众矢之的,再想挽回局面可就难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