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众人经过一番商议后,又赶忙找来足智多谋的陈平一同商讨该如何巧妙地实施此计策。众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阐述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反复地斟酌、权衡利弊,就这样热烈地讨论着,一直持续了许久。直到把所有的细节都想得差不多了,考虑得足够周全了,确保没有任何疏漏和漏洞,这才决定依计行事。
陈平在讨论中还加了一条颇为关键的计策,他建议让刘邦从仓库中拨出四万斤黄金。这笔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但对于当前的局势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有了这笔黄金,刘邦便可以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这些被买通的将领,会按照计划散布谣言说:“在项王的部下里,范亚父和钟离昧的功劳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他们的智慧和英勇在无数次战斗中都展露无遗,为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们却始终不能裂土称王,心中的委屈和渴望可想而知。如今,他们已经和汉王暗中约定好了,决心在合适的时机共同消灭项羽,而后分占项羽的国土。”
这些谣言的目的便是外在造势。它们会在军中广泛传播,很快就会传到项羽的耳朵里。项羽生性多疑,听到这样的传言,又怎么会不心生疑窦呢?果不其然,项羽听到后,心中对钟离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以往钟离昧在他身边时,他常常会与之商议各种重大的事情,可如今,再有重要的决策时,项羽便不再跟钟离昧商量了,对他的信任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减弱。
就在项羽对钟离昧产生怀疑的时候,陈平又带着精心准备的一些黄金,暗中找到项伯。见到项伯后,陈平满脸堆笑,语气中满是诚恳,说道刘邦才晓得范增是他的远房表叔,怪自己以前疏忽,对范增一向有失亲近。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和歉意,特意准备了这点儿见面礼,希望项伯能够看在自己的诚意上,帮忙转交给范增。
然后,陈平又像是随意般地故意与项伯聊起了当前的战事。他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战场上的局势,言辞之间,无非就是在向项伯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刘邦原本是坚决想要粘死项羽在荥阳,让项羽无法脱身,陷入绝境。之所以如今提出议和,实在是考虑到项羽的厉害,担心自己父亲和妻儿现在还羁押在楚军中,怕项羽一旦见到大势已去,狠下心来会杀害他们,以永绝后患。
项伯平日里只知跟着项羽征战,心思简单,并没有太多的智谋和分析能力,哪有那些脑子去仔细分析陈平所说之事。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毕竟项羽在战场上的强大令人生畏。项伯觉得刘邦的这个想法很合乎情理,再加上看在刘邦对自己的这份“诚意”上,便赶忙向项羽说了。
项羽听了众人那些关于范增的传言后,果然开始怀疑起范增在私通汉王。那平日里一直被忽略的种种迹象,此时在他的脑海中不断交织、放大。范增平日里总是老气横秋地指责他,不管他做出怎样的决策,在范增眼中似乎都是漏洞百出,而范增那一声声严厉的呵斥,常常让他感到无比的压抑。更让项羽恼怒的是,范增还经常毫无顾忌地骂他“竖子”,那语气中满是不屑与轻蔑,显得极为张狂,仿佛项羽在他眼中就如同一个不懂事的孩童。项羽本就极为自负,对于范增这样的态度,心中的不满早已积攒不少。
他又想起范增在刘邦围彭城时,那令人费解的举动。当时,项羽带领众将士奋勇突围,局势凶险万分,而作为他身边重要谋士的范增,竟不带上虞姬。虞姬可是项羽心中最珍视之人,范增此举无疑是在项羽的心上划了一道深深的伤口。加上项伯也时常在项羽耳边说范增的事情,说起在项梁还在时,范增表现的确实尚好,尽心竭力地辅佐项梁,为楚军出谋划策,也立下了不少功劳。可自项梁死后,范增的所作所为就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在众人面前,范增常常独断专行,处理事务的种种方式都显得俨然有要凌驾于项羽头上去了的架势。这让项羽心中对范增的不满愈发深沉。
一时间,那些关于范增的负面情绪,犹如堆积已久的干柴,一旦被点燃,便如熊熊烈火一般涌上了项羽心头。往日种种不快与不满,此刻都被无限放大,汇聚成了项羽心中一股强大的怒火。
这回,项羽本有心撤军回去救那被彭越侵占之地。彭城的安危关乎着楚军的根基,倘若彭城被彻底攻破,楚军将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可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范增居然一点都不妥协,丝毫不准许他有此举动。不仅如此,范增还满脸怒容地冲着项羽说道:“竖子不听吾言,必不得好死!”那话语凶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项羽的不屑与怒火。对于自负的项羽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侮辱。
于是,项羽心中的怒火彻底决堤。他决定,从此以后要对范增很不客气起来,绝不能再容忍范增如此的放肆与张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