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听了这话,却连一句客气话也没说一句。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挽留之意,显得十分薄情冷漠,只是淡淡地表示随他的心意。范增的请求,就像一块石头投入了一潭毫无波澜的死水,没有激起任何涟漪。项羽竟然毫不留情,立即同意了范增的请求。
不久之后,相关人员便准备好一切,派人护送范增回家乡。范增望着那一列护送自己的人马,心中满是苦涩与无奈。他缓缓地坐上马车,一路缓缓前行,却又一路叹气。每一次叹息,都仿佛是他内心悲痛的宣泄。
范增吃不下饭,那些美味的佳肴在他眼中都失去了滋味;夜间也睡不着觉,黑暗中,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往昔与项羽并肩作战、出谋划策的点点滴滴。他的伤心,如同一团无法驱散的阴霾,笼罩在他的心头。
范增已经75岁了,本应是在安享晚年的时候,却遭遇了如此巨大的委屈与打击。他本是那般高傲且倔强,那火爆脾气如同燃烧的火焰,容不得半分的委屈。如今,面对这样的打击,他犹如被烈火炙烤过的树木,疲惫不堪。
在护送他回乡的途中,快到彭城的时候,范增进而气得背上生了一个毒瘤。那毒瘤仿佛是他内心愤懑与绝望的外化,让他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雪上加霜。此后,范增便一病不起,最终在这无尽的痛苦与悲愤中,呜呼哀哉了。
项羽麾下仅有的一员智谋超群的得力助手,他的唯一的着名谋臣,范增。在当时各方势力纷争不断、风云变幻的局势之下,这位谋臣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许多关键时刻为项羽出谋划策,是项羽势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然而,命运的轨迹却因一场精心的谋划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张良与陈平两位智者,暗中使出了巧妙的计策,最终竟轻而易举地就将这位谋臣除掉了。张良与陈平二人,一个足智多谋,深谙人心;一个心思缜密,善于谋略。他们二人犹如棋盘上的两位高手,不动声色间布下了这张精妙的棋局,而项羽的那位着名谋臣范增,便在这看似平常却又暗藏玄机的棋局中,一步步陷入了他们挖掘的陷阱。
然而,在历史的记载中,却仅着重描述了陈平的作为。但实际上,这一场惊心动魄的谋划,必定是初始于张良之手。因为要除掉范增这样一位在楚军中地位显赫、能谋善断的人物,绝非易事。这必然需要得到楚军统帅刘邦的明确授意,而在如此重大的决策谋划方面,张良凭借其卓越的智谋和在刘邦心中的地位,成为了幕后主谋的不二人选。毕竟,刘邦对于张良的信任有加,常常与张良商议军国大事,视张良为不可或缺的智囊。在诸多关键决策上,刘邦都会充分听取张良的意见,并给予其极大的自主权。
反观此时的陈平,他还只是一个尚未建立显着功绩的文人。在刘邦的眼中,陈平还只是一个需要培养和考察的人才。
刘邦出身贫寒,性格豪爽直率,如同典型的下里巴人。他对陈平的身份和背景存有一定的疑问,对关于陈平的一些传闻也颇感兴趣。有一天,刘邦突然想起了世间的谣传,询问陈平是否真的有过盗嫂这样令人不齿的行为。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这种道德层面的行为是不被认可和尊重的。
而刘邦之所以询问,一方面是出于好奇,毕竟陈平长得高大俊美,又老大不小却一直未能成家,加上世人不明究里,有了“盗嫂”这种无稽之谈;另一方面,刘邦也是借此机会来考察陈平的为人品。毕竟在一个复杂的政治格局中,用人疑人不用,刘邦需要确保身边的智囊都是品德高尚、忠诚可靠的人。
陈平听闻刘邦的询问,心中顿感无奈。他深知刘邦虽然看似在开玩笑,但实则是在用心观察和考验自己。面对这样的问题,陈平没有丝毫的隐瞒,选择如实相告。
原来,曾经陈平十分喜欢结交各方朋友,在他的那个小圈子里,他总是充满热情和活力,周旋于各种社交活动中。而家中,农活大多是由他的哥嫂来承担,他的嫂嫂每日辛勤劳作,为维持家庭的生计付出了很多。然而,陈平却常常沉迷于社交,对家里的农活关注甚少,这让嫂嫂心中积怨日深。终于,有一次嫂嫂实在忍不住,在陈平哥哥面前说了许多陈平的坏话,丝毫不掩饰自己对陈平的嫌弃。
陈平的哥哥听闻嫂嫂的抱怨后,与嫂嫂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终一怒之下竟将嫂嫂休了。世人不了解其中的真相,只看到了表面的结果,误以为是嫂嫂不守妇道,陈平的哥哥才休了她。再加上后来陈平逐渐声名远扬,长得又高大俊美,却始终没有成家立业,于是各种没有根据的谣言便四处传播开来,“盗嫂”之说也就由此诞生。陈平讲述完这些过往,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人言可畏,而自己的身世和品行,也在他人的议论和猜测中变得越发扑朔迷离。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大谋谋天下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