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本是依照《太公兵法》所记载的内容,一板一眼、如实地将其中的道理讲述出来的。他讲述的话语简洁明了,将道理阐述得十分浅显,几乎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地方,就希望能将其中的智慧清晰地传递给刘邦。
然而,刘邦对那些所谓的仁、德、道之类的道理,压根儿就没有放在心上。毕竟,他一直以来在江湖上摸爬滚打,那种混江湖的心态已经深入他的灵魂。在他的认知里,做人嘛,关键就是要仗义,只要能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那就是实实在在的为人之道,至于那些高深的道理,在他的心里不过是些玄之又玄的东西罢了。
所以,刘邦听了张良这一番讲述后,心里还以为张良这是在故意在他面前摆架子呢。他觉得张良如此煞有其事地讲这些,是希望自己能放下面子的架子,认他这个充满智慧的谋士为师。一想到这儿,刘邦不禁会心一笑,那笑容中带着几分狡黠,又有着几分自以为看透了一切的自得。
可刘邦这会心一笑的背后,所想却完全偏离了张良的真正意图。他走上前去,轻轻拍了拍张良的肩膀,而后笑着说道:“子房,你讲得真好啊!我也觉得道理就是这样的。你想啊,要是咱们不能和大家分享利益,那谁能愿意跟着咱们混呢?就好像做生意一样,你要是不给别人好处,别人自然就不会全心全意地帮你,更不会死心塌地地跟着你!”
其实,对于这一点儿心得,刘邦倒是有着切身的体会。当年,他在市井里面混迹的时候,有一个好朋友叫卢绾。这卢绾呢,性好赌博,总是忍不住跑去赌坊里面碰运气。可是啊,他运气实在是太背了,每次都是输得精光,渐渐地,欠下的赌债越来越多,压得他都快喘不过气来。
有一次,卢绾输得实在是厉害,对方扬言如果不还上赌债,就要斩下他的一只手。卢绾顿时吓得魂不守舍,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就在卢绾感到绝望的时候,刘邦赶忙出面阻止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刘邦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声称自己来替卢绾还债。
说罢,刘邦就得意洋洋地领着那个赢钱的江湖人士回到了自家。到了家里,他就像是在自己店里一样,潇洒地把自己家里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搬空了。什么锅碗瓢盆,什么锅碗瓢盆,甚至连那头一直陪伴着他们的可怜小黄牛犊子,也没能逃脱被牵走的命运。
后来,刘太公发现家里这些东西变得无影无踪,自然要追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刘邦眼珠子一转,心里打着鬼主意。他眼珠子一转,眼疾手快地编造了一个谎言,把一切都赖到自己身上,说是自己赌输了,东西才被拿走的。
从此以后,卢绾对刘邦那是无比地佩服,发自内心地认为是刘邦救了自己的命。他对刘邦那是巴心巴肝的,只要刘邦有需要,他随时都会在身边支持。
当然,这也能够反映出刘邦独特的人格魅力。你看,在沛县这个小地方,下至市井里卖狗肉的穷汉樊哙,上至颇有名望的萧何、曹参等人物,都愿意与他刘邦混到一起。他们在心里对刘邦为人骨子里的那股仗义,那是相当佩服的。
就拿樊哙来说,他特别喜欢杀狗卖肉,也经常杀狗给刘邦吃。而且,他还经常把自己弄到的狗肉拿出去,用来招待萧何、曹参等那些公门中人。在那烟火缭绕的院子里,樊哙笑着把一大盆热气腾腾的狗肉端上来,大家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这也充分说明刘邦为人仗义的人格魅力。
刘邦对樊哙那自然是相当不错的,他对樊哙的仗义之举自然是铭记在心的。后来啊,在吕太公的促成之下,刘邦把吕雉的妹妹吕媭嫁给了樊哙。从那以后,他们二人就成了连襟关系,这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也让彼此的事业发展有了更多的默契。
张良与刘邦相处已有不少时日,对于刘邦那种时常流露出的自鸣得意的神态,他是早已习以为常了。他深知这个帝王的心性,刘邦确实有自己的聪明之处。刘邦的小聪明是毋庸置疑的,他懂得抓住时机,也懂得把握人心的微妙之处。然而,他并非没有短板,若是在大的方向上把握不好,便会放下身段,虚心纳谏。但可惜的是,即便如此,他也似乎永远改不了想要从别人那里淘出好点子的习惯,同时却又放不下面子去求人。
所以,张良深知刘邦的性格,决定再次强调他的观点。他站直了身子,目光坚定而严肃,语气中带着几分严肃与庄重,再次严正地重申道:“陛下,关键在于‘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啊!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它蕴含着深刻的治理之道。要让这广袤的天下,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富贵贱,都能公平地享受到利益,这绝非易事,需要陛下用心去思索,用行动去践行。”
刘邦听闻张良此言,顿时来了精神,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凑上前去问道:“是呀!天下本来就是天下人的天下呀。想当初,那陈胜那句话可谓是一针见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就明确地指出了天下并非只属于那几家名门贵族。你看我,原本只是一介布衣,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凭借着几分运气和努力,现在也能得到这天下。这天下既然人人皆可拥有,那还有什么可多说的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