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实际上,张良心中所秉持的宗旨乃是功成身退。他深深明白,在这波谲云诡、瞬息万变的朝堂之上,保住自身的平安无虞远比追求那些虚幻的名利更为重要、更为紧迫。只是,这一点刘邦肯定是难以理解的。毕竟,刘邦身处权力的巅峰,对权力的掌控欲和对利益的追逐心,让他更习惯于着眼当下的局势和实际的利益得失。但他仅仅以偷奸耍滑来理解张良的行为,却也在心底暗自感慨张良不愧为聪明人!至少比起萧何,机灵了不知道多少倍!想那萧何,在面对霸占田产的风波时,便被刘邦毫不留情地扣上了不称圣人的帽子,而张良却凭借着这一番巧妙的解释,成功躲开了刘邦的试探。
张良见状,连忙借势下坡,脸上堆满了谦逊的笑容,口中连声道:“惭愧!惭愧!陛下过奖了,臣实在担当不起。”他心里十分清楚,在这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危机四伏的朝堂之上,任何的功劳都有可能在瞬间变成致命的把柄,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他选择了以最谦逊、最低调的态度来应对刘邦的调侃,唯有如此,方能在这复杂的政治旋涡中保全自身。
金乌洒下的光辉,透过雕龙画凤的窗棂,在宫殿的金砖地面上勾勒出斑驳陆离的光影。刘邦负手而立,周身仿若笼罩着一层帝王的威严。他微微眯起双眼,目光深邃而悠远,透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感慨。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将话题转回正题:“我也惭愧得很呐!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如今我已不再妄图成为那不切实际的圣人啦!这些年,风风雨雨,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这一路的坎坷让我深知,圣人之路,绝非我等凡夫俗子能够轻易踏上的。就像那遥不可及的圣人之位,以我如今这把年纪,早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注定与之无缘咯!”
说罢,刘邦轻轻叹了口气,往昔那些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画面,如潮水般在他脑海中翻涌。
他的目光渐渐变得柔和起来,但那柔和之中却蕴含着一股坚定不移的力量。他微微仰起头,视线越过眼前的一切,望向遥远的天际尽头,仿佛透过层层云雾和时空的阻隔,清晰地看到了大汉江山未来的模样。沉默片刻之后,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然而,我内心深处最大的期望,乃是后世子孙能够成长为德行高尚、智慧超群的圣人啊!想当年,这广袤无垠的大汉江山,可是我们这些人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方才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千秋基业。遥想前朝秦朝,仅仅传至二世便轰然崩塌,最终只留给世人无尽的衰败景象以及声声悲叹。我无论如何也绝不希望大汉步其后尘,重蹈秦朝覆灭的悲惨命运!子房啊!既然你已然成功请动了你那些德高望重的师叔出山前来辅佐太子,想必对此定然早已胸有成竹,有着极为周详完备的谋划。那么,就放手按照你们道家所秉持的理念去治理国家吧!道家向来主张‘无为而治’,倡导顺应自然规律行事,或许真能为大汉开创出一条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之路呢。只要你们能够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确保这片大好河山得以长久安定、繁荣兴旺,我老刘家定会世世代代对你们心怀感激之情,并将这份恩情永远铭刻在心呐!”
刘邦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与信任,似乎已然看到大汉在道家理念的润泽下,繁荣昌盛、国富民强的盛景。
张良连忙起身,身姿笔挺,神色恭敬。他微微躬身,行了一个大礼,诚恳地说道:“这都是微臣分内之事,陛下过奖了,臣实在愧不敢当!守护大汉江山的未来,本就是微臣等臣子义不容辞的责任,能为太子效力,为江山的稳固贡献力量,是臣莫大的荣幸!”他的声音沉稳有力,眼神中闪烁着忠诚与担当的光芒,仿佛在向刘邦宣誓着自己的决心。
而后,刘邦的目光在宫殿中缓缓扫过,似乎察觉到朝堂上群臣的微妙态势,神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开始谈及群臣之事。他微微皱起眉头,语气凝重地说道:“以前,我不设立相国,只设几个丞相。这其中缘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来,我自认为有足够的能力与精力驾驭这天下,觉得无需在百官中再立一个绝对的首脑。否则,事情恐怕会变得更加复杂棘手。二来,就是担忧百官中有了头子之后,失去相互制衡,反而抱团谋取私利,置江山社稷于不顾啊!”刘邦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权力的深刻洞察,他的每一个决策,都紧紧牵系着大汉江山的兴衰。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而如今看来,太子性格太过柔弱。他心地善良、性情温和,却缺少那份果敢与决绝。若无人在旁悉心辅佐,日后处理政务,恐怕难以应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所以,我提拔了萧何,盼他凭借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经验,好好辅佐太子。只是萧何年事已高,就像那即将西沉的夕阳,纵使余晖尚存,却也难以长久支撑啦!”说到此处,刘邦轻轻摇了摇头,眼中满是无奈。张良微微点头,以示领会其中的利害关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