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烽火连天、局势错综复杂的战场上,浓烈的硝烟味弥漫不散,四周是一片疮痍,断肢残垣随处可见,喊杀声与伤者的呻吟交织回荡。李密一脸凝重,满眼忧虑地望着眼前的王伯当,心中感慨万千,长叹一声后,缓缓开口说道:“将军,你家中尚有老小,诸多牵挂,怎能再与我一同踏上这前途未卜的艰难之路?如今我们已深陷绝境,前路布满荆棘,我深知将军家室之重,实在不愿连累将军与我一道去面对这无尽的未知与险阻。”
王伯当听了这话,眼神中瞬间涌起一股决然,毫不犹豫地朗声回应道:“昔日萧何,为了汉王刘邦的大业,毫不犹豫地带领全家子弟追随,这种为了理想和主公全然不顾个人得失的忠诚,实在令人钦佩不已。我王伯当只恨不能让所有兄弟都追随您。在我心中,明公您就如同我的兄长,是我一生追随的信仰和依靠。怎么会因为明公您今日一时的失利,就轻易舍弃,转而投奔别处呢!哪怕是跟随您会让我粉身碎骨,曝尸荒野,我也绝无半点怨言,心甘情愿!”
王伯当这番话,情真意切,掷地有声,其中饱含的坚定与忠诚,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他身旁的手下们,一个个也都深受感染,内心对王伯当的敬仰之情愈发浓烈。他们纷纷感慨道:“将军说得句句在理!我们既然选择跟随将军,自然就要与将军同生共死,患难与共!”
于是,这些被王伯当的信念和忠诚所感召的将士们,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选择跟从李密入关投降。他们心里清楚,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未来或许会面临更多未知的困境,但为了心中那份忠诚,为了追随心中认可的主公,他们义无反顾。最终,归降于唐朝李渊的人数,竟足足有二万人之多。
在这之后,李密的众多将帅以及所管辖的州县,大多也在这混乱局势的逼迫下,无奈选择投降。然而,命运的车轮无情地滚滚向前,并未因为这些归降而停止转动。裴仁基、祖君彦、程知节等诸多重要将领,连同他们的家眷,都在这场激烈残酷的战斗中不幸被俘,从此,他们的命运被彻底改写,陷入了未知的深渊。
此时,李密原来所占领的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百姓,都处在徐茂公的掌控之下。但徐茂公的处境却极为艰难,他手中可用的兵力十分有限,面对四周环伺的敌人,这些兵力就如同杯水车薪,毫无优势可言。周边各个势力,如同饥饿的狼群,紧紧盯着他,随时准备扑上来,将他和他手下这孤立无援的部队一口吞噬。形势之严峻,让每一个人都感到巨大的压力,仿佛头顶悬着一把随时会落下的利刃。
徐茂公在得知李密投降李渊这一消息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他心里明白,在这样的局势下,自己必须做出一个关乎生死存亡和未来走向的重大决定。于是,他开始仔细地谋划着自己和手下将士们的出路。毕竟,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失利,更是决定着自己和众多兄弟未来命运的关键时刻。
武德二年(619年),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徐茂公郑重地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封魏国公)如今已经归附唐廷,而我们现在所掌控的这片土地和百姓,原本都属于魏公。如果我此时上表将它们献出,这无疑是借着主人的失败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是自己给自己邀功请赏,不过是为了贪图个人的富贵罢了。这种行径,在我看来,是极其可耻的,我绝不能这样做!”
郭孝恪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住地点头,对徐茂公的话表示由衷的赞同。徐茂公接着说道:“现在,我们应该详细地记录下所有州县的名称、数量,还有军民的户口情况,然后把这些详尽的信息全部报告给魏公,让魏公自己去献给朝廷。只有这样,所有的功劳才都是魏公的,这才是正确的做法,才符合道义。”
郭孝恪再次点头称是,他们都清楚,这样的选择不仅是明智之举,更是坚守了为人臣子的忠义和道德底线。于是,徐茂公立刻派出使者,带着一封封饱含诚意的书信,不辞辛劳,风尘仆仆地赶往长安朝廷。
使者初到长安朝廷时,李渊看到徐茂公并没有呈上奏表,只是写了一封信给李密,并非直接向他投降,心中不禁感到十分诧异。他微微皱起眉头,疑惑地询问使者:“这是何意?为何没有正式的拜表行文,只是给李密写信呢?”
待到使者把徐茂公的本意原原本本、详细而清晰地告知李渊后,李渊听后大为悦服,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色,不住地点头称赞道:“徐世积感怀主人的恩德,懂得推辞功劳,确实是个纯良忠义的臣子啊!他的所作所为,尽显忠义之士的高尚风范,实在难得。”
于是,李渊当即下诏,封徐茂公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封莱国公。随后又加授右武侯大将军,改封曹国公,并赐姓李氏,还特意让其“附宗正属籍”,这一系列举措,无一不彰显着对徐茂公无上的恩宠。同时,还赏赐给他良田五十顷、上等宅第一所。从此,徐茂公正式更名为李世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