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反复研读着这段经典,心中不禁联想到车间里的工作和人员管理。
他意识到,“知人善任”是多么的重要,这不正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管理之道吗?
目前,车间最需要的就是找到一位正直且能力出众的人,将其树为典型,委以重任,从而引导年轻工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而这个人,非马明庆莫属。
想到这里,贾飞龙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了“马明庆”三个字。
与此同时,马明庆之前的种种表现也如潮水般涌上他的心头。
那次车间组织的劳动竞赛,马明庆凭借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毅力,一举斩获工时第一名的佳绩。
然而,在颁奖前夕,却有人在背后议论纷纷,提及马明庆出身平凡,暗示他不配获得这份荣誉。
贾飞龙得知后,态度坚决地表示:“评价一个人,关键要看他自身的表现,而不是出身背景。我们要给每一个努力付出的人应有的认可和奖励。”
在贾飞龙的坚持下,马明庆身披象征荣誉的红绶带,站在了领奖台上。
那一刻,马明庆的眼中闪烁着激动和自豪的光芒。
自那之后,马明庆工作起来愈发干劲十足,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
他起早贪黑,每天总是最早来到车间,最晚离开。
为了按时完成工厂下达的100mm加榴弹生产线自制设备部件加工以及J44 - 55B底传动双动拉伸压力机零件的艰巨任务,他甚至干脆以车间为家,住在了机床旁。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废寝忘食,每月完成的工时总量远远超出第二名一倍还多。
他的努力和付出大家有目共睹。
有一天,一位工友半开玩笑地称呼他为“三线铁人”,这个称号从此便在车间里流传开来。
成为了马明庆努力工作的象征。
贾飞龙将马明庆的努力和成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不久后,他便提拔马明庆担任铣工组副组长,希望他能够在新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身兼先进模范与副组长双重身份的马明庆,工作起来更加积极主动。
他的工具箱里,常常放着从家里带来的窝窝头和咸菜,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他连吃饭都尽量节省时间。
由于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家里的农活和其他事务他根本无暇顾及。
起初,他的父亲对此颇有怨言,觉得儿子太不顾家了。
但随着马明庆获得越来越多的荣誉,还当上了副组长,父亲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从最初的反对变成了全力支持。
有时候马明庆一连几天不回家,父亲便会亲自带着干粮,送到车间机台旁。
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父亲的眼中满是欣慰和自豪。
回想起这些,贾飞龙的内心满是感慨和欣慰。
他再次拿起笔,在本子上重重地写下“马明庆!!!”
三个醒目的感叹号,这不仅是对马明庆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他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
随后,贾飞龙起身前往铣工组。
此时的铣工组显得有些冷清,大部分工人都支援钳工去参加建线组装工作了,只有马明庆和三名铣工还坚守在岗位上。
只见马明庆熟练地穿梭在两台铣床之间,他先将这台铣床的部件精准地夹好,然后仔细地调整好进刀量,紧接着又迅速跑到另一台铣床前,开始进行工件加工。
他的动作娴熟而流畅,每一个操作都充满了自信和专注。
待两台铣床都实现自动进刀后,马明庆才抽空来到工具箱旁,拿起上次因获得第一名而奖励的茶缸,准备喝口水,稍作休息。
就在这时,他抬眼看见了贾飞龙,赶忙放下手中的茶缸,恭敬地问道:“主任,找我有事吧?”
“对,有事。”
贾飞龙微笑着看着马明庆,“目前车间任务非常繁重,人员和任务安排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希望你能帮我分担一些担子。”
马明庆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主任,没问题,您尽管吩咐,让我干什么都行。”
“好!从明天起,你协助调度工作。铣工的任务也很艰巨,所以忙完调度后,你还得干半天铣工的活儿。你放心,我会按两倍计算你的工时,这是对你努力工作的认可和回报。”
与马明庆谈完后,贾飞龙又派人把胡守义找了回来。
他告诉胡守义,给他安排了一个助手,也就是马明庆,希望能帮他分摊一下工作压力。
他叮嘱胡守义要认真地指导马明庆,将一部分工作交给他负责,让他尽快熟悉调度工作。
胡守义虽然嘴上应道:“明白。”
但回到办公室准备资料时,他的心里却犯起了嘀咕:这小子工作态度没得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他平时沉默寡言,一个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的人,真能胜任调度这份需要沟通协调能力的工作吗?
就在胡守义满心疑虑地琢磨着这件事时,一个徒弟走进了办公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