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的妈妈骤然收到一封电报,展开一看,上面清晰地写着“父病危,速回”。
瞧见电报内容的瞬间,周妈妈的心猛地一揪,焦急如焚,她急忙向单位请假,而后脚步匆匆,踏上了归乡的路途。
周山由于要上学,无法陪伴妈妈一同回去。
放学后,他便跟着吴权来到了吴权家。
在周伟考车票那段时间,周山为了能在哥哥面前显摆,铆足了劲识字,认识的字渐渐多了起来。
他开始尝试记日记,每次记录时,都想着把每天的事儿写得精彩些、绘声绘色些。
周山的爸爸跟他讲,多读小说对学会写作很有帮助。
那时,家里仅有的一本小说便是《高玉宝》,周山如获至宝,整整三天,都全神贯注地研读,书里的许多情节都被他牢牢记住。
书中高玉宝的童年满是苦难,经常吃不饱饭、穿不上暖衣,还总遭地主欺负。
可就算处在这般艰难的境地,高玉宝对知识的渴望也从未削减半分。
他想尽各种办法识字读书,即便条件恶劣到了极致,也绝不放弃。
周山想到自己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资源丰富,再看看高玉宝在放牛、做杂活的间隙,还拼命抓住点滴时间学习,心中不禁感慨万分,也越发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尤其是读到 “半夜鸡叫” 那段,地主周扒皮为了让长工们多干活,半夜竟钻进鸡窝学鸡叫,把大家从睡梦中叫醒去劳作,周山顿时怒火中烧,对地主的贪婪狡诈厌恶至极。
同时,也对高玉宝和长工们面对不公时的反抗精神,生出更多敬佩。
三天很快过去,周山轻轻合上《高玉宝》,书中的画面却还在他脑海里不断浮现。
他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生活得多么幸福,暗暗下定决心,要以高玉宝为榜样,在学习上始终保持热情,不怕任何困难,把从书里学到的精神力量,实实在在地用在日常生活中。
随后,他兴致勃勃地跟吴权讲起《半夜鸡叫》的故事。
吴权起初听得津津有味,可天天都是高玉宝、周扒皮、晒大粪这些情节,时间一长,吴权便有些不耐烦了,说道:“就不能讲点别的?天天都是这一套,我都听腻了,不想听了。”
“我家就只有这一本小说呀。” 周山无奈地解释道。
“我家有好多小说呢,不过我不爱看。这样吧,你去我家挑两本,看完了再讲给我听。” 吴权提议道。
“行啊!”
周山欣然答应,随后便到吴权家借了两本小说。
前些日子,老师在课堂上讲道:“毛主席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可作为反面教材,让人民认清投降派。还说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下课后,周山满心好奇,赶忙问吴权家里有没有《水浒》这本书。
吴权说回家找找看。
第二天上学时,吴权果真把《水浒》带来了。
周山拿到书后,欣喜若狂。
放学一回到家,他便迫不及待地趴在床上,全神贯注地读了起来,时不时拿起笔,把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抄在作业本上。
第二天交作业时,他一时疏忽,没注意到数学作业本的最后一页写着:“只要孤老不出门,花言巧语弄精魂。几多聪慧遭他陷,死后应须拨舌根。”
老师批改作业时看到了这段话,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在后面画了个问号。
周山压根没瞧见这个问号,回到家继续看小说,又写道:“清河壮士酒未醒,冈头独坐忙相迎。”
还没写完,外面传来一阵动静,他赶忙手忙脚乱地把《水浒》塞进书包,先做起作业来……
第二天下午,老师在课堂上先是表扬周山爱学习,随后也提醒他,别把小说内容写在作业本上,让他另外找个本子专门记录小说里的知识。
周山看完书后就去还,还了又接着借。
周日下午,周山去吴权家还书。
吴权把书放回家里的书架,顺手又拿了两本《国家与革命》给他。
周山瞧了瞧书名,说道:“这两本重复了吧。”
“没有,一本是 1949 年 8 月第一版,1971 年 4 月再次印刷的;另一本是 1974 年 7 月第 9 次印发的。我爸说这两本内容一样,可摸起来感觉一本薄一本厚,我琢磨着让你看看,到底是不是一样的。” 吴权解释道。
“你可真能折腾,我哪有那水平去研究这个,我看一本都还似懂非懂的呢,拿一本就行。”
周山拿着书,和吴权一起走到室外,又聊起了《水浒》。
两人一边走一边聊,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路边,坐在靠着沟边斜放着的几块预制板上。
周山和吴权坐在预制板的窄面上,双腿搭在板的平面上,继续热烈地讨论着。
吴权问道:“你把《水浒》都看完了?”
“看完了。” 周山点头回答。
“我问你几个问题,为什么毛主席说宋江是投降派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