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春风初拂大地的特殊年代,农村集贸市场宛如破土的新芽,带着蓬勃的生命力与无限的希望,怯生生却又坚定地冒出头来。它的出现,为这片古老的乡土带来了新的气息和变数。
万丰供销社,这座凭借多年根基与深厚资源矗立在乡村商业顶端的庞然大物,依旧端着商业老大的架子。它冷冷地打量着新兴的集贸市场,那眼神仿佛在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家伙,不过是昙花一现,等着自生自灭罢了。然而,集市上涌动的活力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如同汹涌的浪潮,注定要打破供销社长久以来的垄断局面。
李国庆担任一把手的时候,我的三弟和四弟,两个不安于现状的年轻人,没有选择在供销社的庇护下安稳度日。他们就像嗅觉敏锐的猎手,敏锐地捕捉到集贸市场里潜藏的商机。兄弟俩一合计,毅然联合承包了广利达百货商店。
开业那天,热闹非凡。鞭炮齐鸣,噼里啪啦的响声震得人心里直发热。三弟忙得脚不沾地,满脸笑容地在店门口招呼着前来祝贺的乡亲们。他那热情劲儿,仿佛能把整个村子的人都感染,以前他在店里亲自销售的时候,总能把前来购物的乡亲们逗得哈哈大笑,大家就冲着他这股子热乎劲儿,都乐意来店里逛逛。而四弟则在店内,仔仔细细地整理着货物,他的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每一件货物在他手里都被摆放得整整齐齐,仿佛那就是他梦想的基石。
起初,广利达百货商店的生意还算红火。三弟凭借着他那与生俱来的热情好客,与顾客打交道的本事堪称一绝,顾客们都爱和他唠唠嗑,一来二去,店里的人气就旺得不行。可后来他到办公室任职,不再参与亲自销售,这对店铺的人气多少还是有些影响。 四弟心思细腻,对货物的进出管理得井井有条,账目也记得清晰明了,每一笔买卖在他的账本上都清清楚楚,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
但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弟“一山不容二虎”的性格逐渐显露出来。在经营策略上,兄弟俩开始频繁产生分歧。三弟觉得乡亲们最需要的还是实用的日常用品,多进这些货,准能满足村民的基本需求,生意肯定差不了。可四弟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觉得现在时代在变,年轻人的喜好也在变,应该进一些新奇的商品,才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让店里的生意更上一层楼。每次两人讨论,都争得面红耳赤,到最后,总是不欢而散。
终于,在一个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的夏日傍晚,天边的晚霞像是被点燃了一般。四弟坐在店里,沉默了许久,终于鼓起勇气提出了散伙的想法。三弟听到这话,整个人都愣住了,他看着四弟,眼中满是复杂的情绪。沉默良久,他最终无奈地点点头。他太了解四弟了,一旦做了决定,就很难再改变。就这样,广利达百货商店变成了集体经营,四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经理,老妹子就是这时候参去那里参加工作的。
时间过得飞快,可广利达商店的生意却每况愈下。没过多久,最终不得不停业关门。但四弟没有被打倒,凭借着在供销社建材商店站柜台积累的经验,他咬咬牙,自己开了一家建材商店。开业初期,他每天起早贪黑,天还没亮就出门去挑选货物,为的就是能拿到质量最好的材料。对待每一位顾客,他都笑脸相迎,耐心地介绍产品,帮忙出谋划策。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热情的服务态度,商店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开始慢慢走上正轨。
然而,四弟的性格弱点就像甩不掉的影子,再次成为他发展的阻碍。那年,大豆市场行情不错,四弟和亲属看到了商机,想着再次合作,借助彼此的资源和人脉,大干一场,赚个盆满钵满。可合作没多久,矛盾又出现了。在收购价格上,四弟觉得应该压低点成本,这样利润空间才大;可亲属却认为价格太低收不到好货,质量没保障。在销售渠道的问题上,两人也是互不相让,各执一词。最终,这次合作再次破裂,不欢而散。
此后,四弟独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意。每天,他都忙得不可开交,从早到晚都在店里忙活,可生意却始终难以突破发展的瓶颈。看着集市上那些通过合作不断壮大的店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四弟心中难免有些落寞。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店里,回想着这些年的点点滴滴,渐渐明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合作才是壮大的前提。可曾经那些因为自己的固执而错过的机会,就像流逝的时光,再也回不来了 。
在万丰供销社散伙的后期,整个氛围就如同暴风雨来临之前,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供销社院子里那棵老杨树,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枯黄的叶子一片片飘落,仿佛也在为这场变革而哀伤。
我三弟,本应和其他人一样,在这场变革中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可命运却好似故意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实际上,那段时间他在常盛供销社行使权力,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常盛供销社正处于破产分房的关键时期,三弟从早到晚分身乏术,根本无暇顾及万丰这边的分房大事。再加上他正好出门,万丰供销社这边一看机不可失,赶紧分房子,生怕他回来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