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放大原理。"见李云龙过来,陈书怀兴奋地解释,"美军夜视仪需要主动红外光源,我们只要捕捉到那微弱的光斑,就能反向定位他们的位置!"
李云龙恍然大悟——这是用最简陋的工具实现了类似现代红外探测的功能!他拍拍陈书怀的肩膀:"好小子!这套战术有名字吗?"
"还没..."大学生兵推了推眼镜。
"就叫'夜虎'吧。"李云龙望向远处正在搜索的蓝队队员,"像老虎一样在黑暗中看清猎物,又像老虎一样悄无声息地接近..."
演练以红队险胜告终。天亮后的总结会上,陈书怀详细讲解了"反光观察法"和配套的"三三制夜袭"战术——三人一组,一人侦察,一人掩护,一人主攻,交替推进。这套战术完美结合了传统游击战与现代特种作战理念,连韩山都连连称赞。
"立即在全军推广。"韩山当场决定,"尤其是面对美军夜战部队时,这套战法能抵消他们的技术优势。"
训练持续了三天。第四天清晨,李云龙被一阵急促的哨声惊醒。他抓起枪冲出帐篷,看到赵刚和韩山正围着一名满身是雪的朝鲜青年交谈。那人穿着破烂的农民服装,但眼神锐利,腰间隐约可见手枪的轮廓。
"老李,这是崔成浩,东南区游击队的联络员。"赵刚介绍道,"他带来了重要情报。"
崔成浩的中文很流利,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李师长,美军在鹰嘴崖新建了补给站,存放大量冬季装备。但更重要的是..."他压低声音,"我们抓了个美军通讯兵,他透露'铁幕行动'后天凌晨开始,第一波是空降突袭。"
李云龙立刻想起被朴顺姬藏在悬崖岩缝中的地图——如果那上面标注了美军布防细节,现在就是取回的最佳时机!
"鹰嘴崖...是不是靠近朴顺姬牺牲的那处悬崖?"李云龙问道。
崔成浩点点头:"直线距离不到五公里。我母亲崔大娘现在带着村民在那一带活动,可以当向导。"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李云龙脑海中形成:趁美军注意力集中在"铁幕行动"上,派小分队取回地图,同时侦察那个新建的补给站。
"老赵,我带'夜虎'小队去一趟。"李云龙转向赵刚,"你负责准备应对空袭。如果情报准确,后天凌晨会有一场恶战。"
赵刚想反对,但看到李云龙决绝的眼神,最终只是叹了口气:"带足弹药,保持无线电畅通。二十四小时内必须回来。"
当天傍晚,一支十二人的精锐小队悄然出发。除了李云龙和陈书怀,还有狙击手小李、爆破专家老王等"夜虎"队员。崔成浩担任向导,他熟悉每一条山路和美军巡逻时间。
山路上的积雪齐膝深,每一步都异常艰难。李云龙的旧伤在严寒中隐隐作痛,但他咬牙坚持着,走在队伍最前面开路。陈书怀的状态好多了,眼镜片上结了霜就用手套擦擦,继续埋头赶路。
午夜时分,他们在一处背风的山坳休整。崔成浩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冻硬的米糕和几块腌菜:"母亲让我带的,说是给中国同志充饥。"
李云龙道了谢,将食物分给大家。米糕已经冻得像石头,得含在嘴里慢慢软化。正吃着,崔成浩突然压低声音:"李师长,有件事得告诉您...关于那种会发光的苔藓..."
李云龙立刻竖起耳朵:"怎么?"
"美军在大量收购,出价高得离谱。"崔成浩皱着眉,"游击队抓了个朝鲜奸商,他交代美国人要用苔藓制造什么'夜间眼睛',能在完全黑暗中看清目标..."
陈书怀突然插话:"是第二代夜视装备!不需要主动红外光源的那种!"他激动地转向李云龙,"师长,如果我们能搞到一些样本..."
"先完成主要任务。"李云龙沉声道,"地图优先。"
后半夜的路更加难走。陡峭的山脊上,积雪被风吹成了坚硬的冰壳,每一步都要用工兵铲凿出落脚点。崔成浩用绳索将大家连在一起,防止有人滑落悬崖。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朴顺姬牺牲的那处悬崖。从下方望去,岩壁上的血迹早已被新雪覆盖,只有几处突出的岩石记录着那个朝鲜少女最后的攀爬轨迹。
"应该在那片岩缝里。"李云龙指着半山腰一处不起眼的凹陷,"朴顺姬临跳崖前塞了东西进去。"
问题是如何上去——三十多米近乎垂直的冰壁,连经验丰富的崔成浩都直摇头。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陈书怀从背包里掏出几根铁钉和一卷电线:"可以试试这个...物理学上的..."
大学生兵的解释李云龙只听懂了一半,但基本思路是用铁钉做支点,用电线当临时绳索,分段攀爬。风险很大,但眼下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来。"狙击手小李站出来,"我体重最轻,攀岩经验也丰富。"
没有多余的争论,方案立即执行。小李将铁钉用布条缠在靴尖,小心翼翼地开始攀爬。每上升一米,他就在岩缝中钉入一根铁钉,绑上电线作为保护绳。下面的队员紧紧拽着绳索另一端,随时准备承受坠落冲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