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冷就好。"岐明微微一笑,"这说明附子已经开始起效了。小林,再取3g西洋参切片,泡温汤喂他,先养住胃气。"
第三章:脾胃乾坤的拨乱反正
午夜时分,申江市的霓虹依然璀璨。岐仁堂里,邹明已经能半靠在枕头上喝小米粥了。他看着岐明在诊桌前写病案,忍不住问:"岐大夫,我平时挺注意养生的,怎么会突然这么严重?"
岐明放下毛笔,指着窗外夜宵摊的方向:"年轻人,你的'注意'怕是用错了地方。我问你,最近三个月是不是常吃冰啤酒、沙拉三明治?是不是每天凌晨才睡?"
邹明惊得差点打翻粥碗:"您怎么知道?我们项目组最近赶工期,每天都加班到后半夜,晚餐基本靠外卖,图方便就吃冷餐..."
"《脾胃论》说'饮食不节则伤脾,起居不时则伤胃'。"岐明翻开《伤寒论》,指着"太阴病"篇,"脾喜温而恶寒,胃喜通而恶滞。你长期吃生冷食物,等于往脾胃里浇冷水;熬夜则暗耗肝血,肝木得不到滋养,就会过度克伐脾土。就像田里的庄稼,既缺阳光又遭涝灾,能不枯萎吗?"
"那我刚才的抽搐...真不是中风?"邹明想起同事们惊恐的表情,心有余悸。
"此风非彼风。"岐明用三根手指比划出一个三角,"《内经》讲'风气通于肝',但肝风有虚实之分。实风多因肝郁化火,虚风则是脾虚生风。你看自己的手——"他抬起邹明的手腕,"皮肤松弛如棉,按之凹陷不起,这是脾虚不能充养肌肉,肝木无制而内生虚风。就像大树根基不稳,稍有微风就会摇晃欲倒。"
邹明盯着自己青筋暴露的手背,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脾胃是后天之本",不由得红了眼眶:"我以为年轻就是资本...早知道该听你们的话,定期来做脾胃调理..."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岐明递给他一杯温姜枣茶,"接下来三个月,你得好好跟我学'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先喝三天参附汤固阳,然后转理中汤健脾,等泄泻止住了,再用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记住,脾土健旺如大地厚实,肝木才能如春风化雨,不至于成为摧折草木的狂风。"
小林在一旁听得入神,突然想起什么:"岐大夫,刚才您用附子配生姜,是不是取《金匮》'附子粳米汤'的意?"
"不错。"岐明赞许地点头,"附子温肾暖脾,生姜散寒止呕,两味药一刚一柔,既能破沉寒痼冷,又不致辛燥伤阴。就像良将用兵,既要有冲锋陷阵的猛将,也要有安抚民心的能臣。"
邹明喝着姜枣茶,只觉一股暖流从胃脘向四肢蔓延,先前那种深入骨髓的冷意正在慢慢消退。他看着诊桌上古朴的药罐、墙上泛黄的医书,突然明白为什么同事们总说"岐仁堂的药能喝出人情味"——这里的每一味药,都像是老中医亲手编织的经纬,在阴阳五行的天地间,为病人重新织就健康的元气之网。
第四章:季秋调理的治未病智慧
三日后,邹明复诊时已能独自步行。他穿着宽松的棉麻长裤,手里提着一袋小米粥,进门就笑:"岐大夫,按照您说的,我把早餐换成了山药莲子粥,晚上十点前必定熄灯。"
"很好。"岐明为他诊脉,指尖感受到沉缓有力的脉象,"右关脉渐起,脾土有生气了。今天起停参附汤,改服理中汤:人参15g、白术12g、干姜9g、炙甘草6g。"
"为啥要加干姜?"邹明好奇地问,"之前用的是生姜啊。"
"生姜偏走表,能散寒止呕;干姜偏走里,可温中回阳。"岐明从药柜里取出干姜,展示其粗糙的表皮,"就像亲兄弟俩,一个在外打拼开疆拓土,一个在家镇守巩固后方。你脾阳久虚,非干姜不能深入脏腑,驱散陈年老寒。"
小林在一旁记录病案,忽然想起什么:"岐大夫,《温热论》说'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邹先生这个病是不是属于气分病变?"
"病虽在气分,却关乎阴阳根本。"岐明铺开《黄帝内经》插图,"你看这张'脾胃升降图',脾气主升,就像电梯把清气送到心肺;胃气主降,就像下水道把浊物排出体外。他长期泄泻,等于电梯故障,清气送不上去,浊物又堵在中间,时间久了,清气下陷化为湿浊,浊气上逆蒙蔽清窍,这才会晕倒。所以治疗时先通电梯(升脾阳),再通下水道(降胃气),最后检修电路(调和阴阳)。"
邹明听得入迷,忽然指着墙上"治未病"的匾额问:"岐大夫,我以后该怎么预防这种情况?"
"记住三个字:暖、通、静。"岐明伸出三根手指,"暖,是让脾胃远离生冷,早餐必喝热粥,夏天少吹空调;通,是让肠道保持畅通,每天清晨顺时针摩腹三百下,多吃山药、茯苓这类健脾利湿的食物;静,不是让你不动,而是心要静——《内经》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情绪波动太大最伤脾胃。你看那些长寿的老农,哪个不是心平气和、日出而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