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久待在这郴州城我都懒惰抑郁了,究竟何时才能干一番大事业?”
罗大纲忍不住大声嚷嚷着,言语间满是急切。
“罗将军,切莫着急,后天咱们便出发攻打长沙。届时定有你大展身手的机会!”东王杨秀清面带微笑,坚定回应道。
咸丰二年(1852 年)九月十一日,郴州城门缓缓敞开,四万多名红巾军将士,悄悄出城北上,
远远望去人流,犹如赤色的洪水,浩浩荡荡一望无际。
旌旗遮天蔽日之处,东王杨秀清骑在高头大马上,秋风猎猎,帅旗“扑啦啦”地舒展开来。
杨秀清扬起马鞭,向北用力一指,声音洪亮地高呼:“杀奔长沙,捣毁妖穴!”
在这支队伍中,有一支刚刚成立不久。却格外引人注目的特殊部队——土营。
他们身着黑衣,背负铁镐,迈着雄赳赳的步伐,行进在大路上。
这支部队即将凭借其独特的战术,在长沙城下,掀起一场惊心动魄的“地下风暴”。
太平军自郴州挥师北进,可谓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
沿途的江华、永明的守将望风而逃,嘉禾、蓝山的清军也纷纷弃城逃窜。
西王萧朝贵,亲自率领五千精锐疾驰前进,麾下皆是来自广西的“老兄弟”。
他们手持长矛短刀,脚蹬草鞋,行军速度极快,日行可达百里。
作为先行部队,他们肩负着率先叩开长沙城门、为后续大军扫清障碍的重任。
此时,土营将士们也被编入先遣部队,他们默默地扛着铁锨、绳索,
这些看似寻常的农具,即将在攻城战斗中,成为克敌制胜的武器。
九月二十日,萧朝贵率领的先锋军,顺利抵达长沙城南的石马铺,此处距离长沙城门,仅有十里之遥。
然而,此时的长沙城,犹如一只拦路的恶狼,给太平军带来巨大挑战。
湖南巡抚骆秉章、提督向荣紧急征调乡勇,城内清军有一万余人,加上城中乡绅地主子弟兵,实力不容小觑。
长沙城墙坚固高耸,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却巍然挺立。
总兵和春率军出城迎战,却在石马铺遭遇太平军的突然袭击。
西王萧朝贵一马当先,身先士卒,挥舞着大刀,如猛虎般冲入敌阵。
在他的勇猛带动下,清军顿时阵脚大乱,不到半日,石马铺防线全面崩溃,千余清兵横尸遍野。
战斗结束后,先遣部队快速推进到了长沙城墙下,此时土营将士迅速展开行动,
他们仔细勘察地形,精准标记城墙的薄弱之处,为后续的攻城行动做着准备。
九月二十一日,太平军后续部队兵临城下,半天的功夫,就完成了对长沙的合围。
萧朝贵亲自擂鼓助威,指挥将士们架起云梯,向长沙城发起猛烈进攻。
长沙城南地势开阔,自然而然成了攻防的核心焦点。
太平军将士们毫不畏惧,冒着城头倾泻而下的滚木礌石,前赴后继地攀爬云梯。
守城的清军,凭借火炮、热油进行疯狂还击,一时间,长沙城南硝烟弥漫,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震天动地。
与此同时,土营的秘密行动也在悄然展开。
趁着夜色的掩护,他们在距离城墙数百步之外开始挖掘地道。
这些地道呈巧妙的“人”字形蜿蜒向前延伸,如此设计,既能有效防止清军从上方轻易察觉,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塌方的风险。
土营将士们分成若干班次,轮流作业。
他们嘴里紧紧咬着油灯,在昏暗狭窄的地道内,挥汗如雨地劳作着。
地道内空气异常浑浊,不时有碎石掉落,给挖掘工作带来极大的危险。
尤其是遇到坚硬的花岗岩石层时,挖掘难度陡然增大。
土营士兵们不得不使用一种特殊的药水将花岗岩腐蚀,然后再一点点地凿碎,这使得挖掘进度相对缓慢。
尽管工程量巨大,困难重重,但他们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为了巧妙地掩盖挖掘时发出的声音,太平军在地面上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佯攻,
擂鼓呐喊声此起彼伏,成功地掩盖了地道内镐锄挖掘的声响。
在激烈的攻城战中,萧朝贵命人推出制作的“吕公车”——一种高达数丈的巨型攻城塔楼,站在上面可以清晰地俯瞰城墙内外的情况。
当“吕公车”缓缓向着城墙逼近时,清军见状惊恐万分,连忙集中火炮全力轰击。
萧朝贵为了鼓舞士气,不顾个人安危,亲自登上“吕公车”指挥战斗。
然而,不幸的是,他被城头清军的火药炮击中,身负重伤跌落云梯。
当天夜里,这位 32 岁的太平军名将,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他的牺牲让太平军上下沉浸在悲痛之中,攻城的节奏也因此暂时放缓。
尽管地面上的进攻速度有所减慢,但土营的挖掘工作却从未停止。
东王杨秀清与西王的遗孀洪宣娇,化悲痛为力量,率领主力部队全力攻打长沙的主大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