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军帐里的烛火晃了三晃,陈子元的指尖刚触到沙盘边缘,帐外便传来重甲摩擦的声响。
徐晃掀帘而入时带起一阵风,青铜护腕撞在帐杆上,发出清响:"军师急召,末将连甲胄都没卸。"他腰间佩刀未入鞘,刀镡上还沾着未擦净的沙粒——显然是刚从校场赶来。
李息随后进来,算筹袋在腰间轻晃,袖口沾着星点墨迹,想来是刚整理完各地密报。
最后入帐的是马铁,西域商队特有的檀香味先飘进来,他肩头落着霜花,羊皮靴底蹭掉半块冻土:"龟兹王祭天的仪仗队,末将盯着他们换了三回路线图。"
陈子元将水牢图展开在沙盘上,烛火映得井道位置发亮:"子时三刻,守卫交接。"他指尖点在井壁标记处,"冬至夜寒,井壁结霜,攀援时不易留痕。"
"可水牢里有百名戍卒。"徐晃俯身盯着沙盘,浓眉拧成疙瘩,"就算摸进去,单靠几个账吏,如何从牢头手里抢账?"
陈子元抬头时,眼底映着跳动的烛火。
他摸出袖中染血的帕子——苏十三娘的水牢图还带着干涸的血渍,"我们不去人。"他指节叩了叩沙盘上的"龟兹城"标记,"去'账语'。"
帐内一时静得能听见烛芯爆裂的轻响。
李息的算筹袋突然发出细碎的碰撞声——他听懂了,眼底泛起微光。
"龟兹百姓为何总在月中往乐坊跑?"陈子元将帕子轻轻按在沙盘上,"苏十三娘的琵琶曲里,藏着他们阿爹的粮账,藏着女儿的聘礼账,藏着每户人家活计的根。"他的声音低了些,像是怕惊碎什么,"今夜,让他们自己听见这些账。"
马铁突然笑了,露出一口白牙:"鸣沙山佛窟的谣言,末将这就去传。"他掏出羊皮纸唰唰写了两行,"就说冬至夜叩佛三声,亡魂会把没算清的账唱给活人听。"
"再加一句。"陈子元摸出留下的青玉镯,在烛火下照了照,"亡魂的声音,像极了敦煌古调《叩佛三声》。"
龟兹乐坊的月洞门被推开时,周稚的琵琶弦正绷到最高音。
她一夜未眠,眼尾还沾着哭干的泪痕,琴腹里苏十三娘的税赋账册硌得她心口发疼。
当街传来孩童脆生生的唱词:"井深三尺霜,账在壁上藏,叩佛三声后,阿爹说短长——"
她指尖一颤,琴弦"铮"地断了。
巷口突然传来抽噎声。
周稚掀开窗纸,见个老妇扶着墙根抹泪,怀里紧抱着个布包——那是水牢囚犯的换洗衣物。
又有个青年攥着半块炊饼跑过,边跑边喊:"我阿爷的粮账在水牢!"
"叩佛去!
叩佛去!"不知谁喊了一嗓子,街面上的人潮像被风吹动的麦浪,往城外枯井涌去。
周稚望着他们的背影,突然抓起琵琶冲出门。
琴弦虽断,她却用指甲扣着琴箱,哼起那支敦煌古调——苏十三娘曾说,这曲子里藏着河西百姓的骨血。
子时三刻的风裹着寒气灌进水牢。
老狱卒蹲在火盆前打酒嗝,陶罐里的敦煌沙土被他扒拉得簌簌响。
那粒粟米在月光下泛着金,像极了他二十年前离开敦煌时,母亲塞在他怀里的最后一把粮。"河西无弃粮......"他念叨着,酒坛"啪"地摔在地上。
井道的铁锁就挂在他脚边。
当值的戍卒骂骂咧咧冲进来看时,只看见老狱卒趴在地上,正用手指在沙土里画——是敦煌老家的田垄,是母亲缝的粗布衫,是他当年跪在城门前,看着粮账被官差撕成碎片时,落在地上的那粒粟。
"老东西醉疯了!"戍卒踢了踢酒坛,弯腰去捡铁锁。
可当他的手刚碰到锁头,远处突然传来若有若无的琵琶声。
那声音像春雪化在石缝里,像老母亲在灶前哼的眠歌,像极了他阿姐当年在嫁书上按的红手印——那本嫁书,也被水牢的潮气泡烂了。
他的手悬在锁头上方,突然听见外头传来喧哗。
"还我账!还我人!"
"叩佛三声,亡魂诉账!"
百来号百姓举着火把围在水牢外,白布条在夜风中翻卷,像一片望不到头的雪原。
李息的密报送到军帐时,陈子元正对着沙盘调整最后一枚棋子。
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帐壁上,与水牢图的影子重叠在一起。
他打开密报看了两行,突然抬头对徐晃笑:"老狱卒醉了,戍卒愣了,百姓醒了。"
"那蔡先生的遗账......"
"账在人心。"陈子元将青玉镯重新系在腰间,算筹袋里的算珠碰在一起,发出清越的响,"等苏十三娘的药送进去......"
他的话突然顿住。帐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敲过了冬至的第一记。
周稚抱着断弦的琵琶回到乐坊时,月光正落在苏十三娘的床榻上。
她掀开被子,发现枕下有个油纸包——是盲女连夜抄录的《叩佛三声》新谱,墨迹未干,最后一句写着:"盲眼人,摸墙走,账在砖缝,心在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