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炮坡剿匪的消息,如一阵狂风,迅速传遍了整个朝野,陈天佑的名字,也随之如雷贯耳。
在贵州的各个城镇乡村,百姓们都在传颂着陈天佑的英勇事迹。街头巷尾,人们三五成群,热烈地讨论着。
“你听说了吗?那个陈天佑可真是厉害啊!单枪匹马,就把罗国墩那帮贼寇打得落花流水!” 一个中年男子眉飞色舞地说道,手中的蒲扇不停地挥舞着,仿佛在模仿陈天佑战斗的样子。
“是啊是啊,我还听说,他骑着一匹红色的骏马,手持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就像关二爷再世一样!那些贼寇看到他,吓得腿都软了!” 旁边一个年轻人接着说道,眼中满是崇拜的光芒。
“陈天佑可真是我们贵州的大英雄啊!要不是他,我们还不知道要被那些贼寇祸害到什么时候呢!” 一位老人感慨地说道,脸上满是欣慰的神情。
这时,人群中挤进来一个背着柴火的少年,他气喘吁吁地说:“我爹当时就在黄炮坡附近砍柴,亲眼看到了陈英雄战斗的场景!他说陈英雄先是一声大喝,震得那些贼寇耳朵都嗡嗡响,然后骑着红马冲过去,一刀就把一个贼寇的刀劈成了两半!”
“真的假的?有这么厉害?” 有人质疑道。
少年急了,涨红了脸:“当然是真的!我爹从不骗人!他还说,罗国墩那家伙拿着两把斧头就朝陈英雄砍去,陈英雄不慌不忙,侧身躲过,反手一刀就把罗国墩的斧头挑飞了,然后一把抓住他的衣领,像拎小鸡一样把他拎了起来!”
周围的人听得目瞪口呆,随即爆发出一阵赞叹声。“我的天呐,这简直是神仙下凡啊!”“太厉害了,有这样的英雄保护我们,以后再也不用怕贼寇了!”
百姓们对陈天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筹集资金,为陈天佑制作了一块巨大的牌匾,上面写着 “英雄出少年,黔地守护神” 几个大字。在制作牌匾的过程中,大家也是议论纷纷。
木匠王师傅拿着凿子,一边打磨着木板一边说:“这字可得刻得苍劲有力,才能配得上陈英雄的气概。”
旁边帮忙的李大娘接话:“是啊,王师傅你可得用心点,这可是我们大家伙儿的一片心意。想当初,我家那口子就是被罗国墩那帮贼寇抢走了辛辛苦苦攒下的银子,气得一病不起,现在陈英雄为民除害,我们都打心底里感激他。”
王师傅叹了口气:“谁说不是呢,我侄子前几年去镇上赶集,也被他们抢了,还被打了一顿,到现在腿上还有疤。这次陈英雄可算是为我们出了这口恶气。”
当牌匾送到陈天佑手中时,他的眼眶微微湿润了,他知道,这是百姓们对他的认可和信任,这份信任,比任何荣誉都要珍贵。他对着前来送牌匾的百姓深深鞠了一躬:“各位乡亲父老,保护大家是我分内之事,这份荣誉我愧不敢当。以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让贼寇再危害一方。”
百姓们见他如此谦逊,更是对他赞不绝口。人群中有人喊道:“陈英雄,你可一定要保重身体啊,我们还指望你呢!”
陈天佑笑着点点头:“谢谢大家关心,我会的。”
在朝廷中,陈天佑的事迹也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纷纷对他赞不绝口,称他为 “少年英雄”“国之栋梁”。
早朝之上,吏部尚书率先出列奏道:“陛下,此次陈天佑剿匪立下大功,实乃我朝之幸啊!他年纪轻轻,却有如此胆识和谋略,将来必成大器!臣以为,应破格提拔,让他担任更高的职位,为朝廷效力。”
户部尚书也附和道:“陛下,吏部尚书所言极是。陈天佑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心怀百姓,实乃不可多得的人才。臣建议,对他加以重赏,赐黄金百两,绸缎千匹,以激励更多的人保家卫国!”
然而,在一片赞扬声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些官员,心中充满了嫉妒和怨恨。他们看着陈天佑年纪轻轻就获得如此巨大的荣誉,心中很不是滋味。
兵部侍郎冷哼一声,出列奏道:“哼,不过是运气好罢了,说不定是他暗中与贼寇勾结,故意演了一场戏,骗取陛下的信任!一个小小的武举人,哪有这么大的本事?” 他眼中闪烁着嫉妒的光芒。
旁边的礼部侍郎也跟着附和道:“就是,他一个小小的渡慕武举人,突然立下这么大的功劳,谁知道背后有什么猫腻!说不定是贺长龄大人为了邀功,故意夸大其词。” 他脸上满是不屑的神情。
吏部尚书一听,立刻反驳:“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此言差矣!陈天佑剿匪之事,百姓有目共睹,岂是能造假的?贺长龄大人一向正直,怎会做出夸大其词之事?你们这是嫉妒!”
兵部侍郎不甘示弱:“我只是就事论事,并非嫉妒。自古以来,功高盖主者不在少数,一个年轻人如此锋芒毕露,未必是好事。”
双方争执不下,朝堂上顿时一片混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