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曰约行者必有辙迹在地言者必有瑕
谪可指计数者必用筹策闭门者必用关
键结系者必用绳约然皆常人所爲尔有
道者观之则岂谓之善哉善行者以不行
爲行故无辙迹善言者以不言爲言故无
瑕谪善计者以不计爲计故不用筹策善
闭者以不闭爲闭故无关键而其闭自不
可开善结者以不结爲结故无绳约而其
结自不可解举五事爲譬以超下文圣人
善救之意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
无弃物是谓袭明
圣人之救人救物以不救爲救亦若上文
所譬以不爲其事爲善也盖有所救者必
有所弃假使所救者百千万人百千万物
然此百千万之外皆弃而不及救者也圣
人之善於救者不然一皆无所救无所救
则亦无所弃矣不见其爲救此而弃彼也
故无一人是弃而不救之人无一物是弃
而不救之物袭者如以外衣掩蔽其内衣
傥救人救物之功彰彰而明天下皆见其
救之不谓之善救矣必使无救之之迹掩
蔽其所可见而衆莫能知故曰袭明善救
人善救物与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凡
七善字有道者谓之善世俗不知其善也
盖世俗以能爲其事爲善有迹可见有名
可称而与不善爲对有道者以不爲其事
爲善泯然无迹浑然无名而无与爲对者
也若世俗所谓善不善如下文所云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善人谓善於其事之人不善人谓不善於
其事之人师者人所尊事以爲法者资者
如以财货给人俾人籍之赖之而得以有
所成者彼善而此不善以彼之善与此之
不善者相辽而人灼见此之不及彼则彼
人之善可爲此不善人之师矣彼不善而
此善以彼之不善与此之善者相形而人
遂见此之过於彼则彼人之不善廼爲此
善人之资也谓因彼之不善以成此之善
名故曰资然善不善之名对立岂有道之
世哉下文言有道者欲使世之人不以善
名亦不以不善名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爱犹云喜好也要犹云至极也妙者玄不
可测使不善者之遇善人虽可以爲己之
师而不贵重之也盖不欲名斯人之爲善
也使善者之遇不善人虽得以爲己之资
而不喜好之也盖不欲名斯人之爲不善
也善不善之名俱泯一概玄同无可分别
虽有智者亦大迷而不知其孰爲善孰爲
不善斯廼妙不可测之至极曰要妙
右第二十三章前二节言圣人不可/名之善後二节言常
人两可名之善不善其不彰不可名/之名者谓之袭明其不分两可名之
名者谓/之要妙
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常德不
忒复归於无极
白谓光明黑谓尘暗无极谓无所穷尽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常德不
离复归於婴儿
雄谓刚强雌谓柔弱婴儿谓无所识知
知其荣守其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常德廼
足复归於朴
荣谓尊贵辱谓卑贱朴谓木质未斲爲器
此章之意欲自常德而反本复始以归于
太初之道常德者冲虚不盈之德故宁黑
毋白宁雌毋雄宁辱毋荣知其守其者虽
知彼之可尚然宁守此而自处於下乘车
之式流水之谿谷皆谓自处於下也如是
则於常德不差忒不相离而德足乎己矣
既全此冲虚之德廼可复归於太初之道
庄子所谓德至同於初也曰无极曰婴儿
曰朴皆以喻太初之道
朴散则爲器圣人用之则爲官长故大制不
割
木朴之未散也抱其天质之全及破碎其
全则散之而爲所斲之器圣人之未用也
藴其内德之体及发露其体则用之而爲
各官之长官天下之长者天子也官一国
之长者诸侯也上三节皆欲自末而本此
二句则言自本而末者然朴虽已散而犹
欲复归其全则已散如未散圣人虽已用
而犹欲复归其全则已用如未用盖以不
散爲散不用爲用也凡有所裁制者必须
以刀割裂其全而大制则以不制爲制故
不割裂也大散不散大用不用亦如大制
者不割也
右第二十四章
将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见其不得已
取天下谓使天下悦而归己也爲谓作爲
取天下者德盛而人自归之尔苟若有所
作爲则是欲用智力以强服天下岂能得
天下之归己哉
天下神器不可爲也爲者败之执者失之
天下者至大之器有神司之不可以智力
有爲而得败谓不成也彼以智力爲之者
欲成其事而其事反不成谓不能得天下
之归服也故曰爲者败之未得天下而取
天下者固不可以有爲而得既得天下而
守天下者亦不可以有心而留譬如寳器
若常执之在手不须臾舍惟恐其或失者
反不能保其不陨队而失也故曰执者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