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屋里弥漫着挥之不去的寒冷和淡淡的霉味,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劫后余生的紧绷感。野狗留下的爪印和涎水早已被新雪覆盖,但那夜疯狂的撞击声和幽绿的兽瞳,却深深烙印在林阳的脑海里,时刻提醒着他这摇摇欲坠的“堡垒”是多么脆弱。
他蹲在冰冷的灶膛前,小心翼翼地掀开那块充当伪装的石板。小坑里,那点救命的物资安静地躺着:半袋糙米,几块灰扑扑、毫不起眼的压缩饼干,还有那个印着陌生字母、此刻用破布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奶粉罐。他伸出手指,轻轻拨开覆盖在饼干上的米粒,拿起其中一块。
指尖传来的触感坚硬、粗糙,带着一种奇特的、混合着油脂和烘烤麦粉的微弱香气。这味道,在充斥着饥馑气息的空气里,微弱却异常清晰。林阳的喉结不受控制地滚动了一下,胃袋深处传来一阵熟悉的、烧灼般的抽搐。他强迫自己移开视线,目光落在角落里裹着破棉絮、依旧在昏睡的小雨身上。
妹妹的咳嗽这几天断断续续,虽然没再高烧,但每次那压抑的、带着痰音的咳喘,都像小锤子敲在林阳心上。寒意,是最大的敌人。赤脚医生老孙头留下的蒲公英根早就熬完了,效果也微乎其微。他需要更有效的东西驱散小雨肺里的寒气,哪怕只是一点温热。
“老姜…” 林阳的脑海里跳出这个词。辛辣,发汗,驱寒——这是刻在他这个现代灵魂常识库里的东西,也是这个年代贫瘠的乡村里,可能唯一能弄到、且相对“安全”的驱寒之物。他记得,张婶家灶台边的墙上,似乎常年挂着几串干瘪的老姜。
念头一起,如同藤蔓般缠绕上来。压缩饼干,在这个连观音土都有人啃的饥荒年月,是绝对的硬通货,是能吊命的宝贝。用一块饼干去换几块不值钱的老姜?这念头让林阳的心都揪紧了,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每一块饼干,都意味着小雨能多熬几天,意味着在下次断粮危机前的喘息空间。这交换,无异于剜他的心头肉。
他低头看着手中的压缩饼干,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它坚硬粗糙的表面。这块饼干的一个角上,有几点微小的、不规则的凹陷——那是前些天夜里,他实在饿得眼前发黑,忍不住用牙齿啃下来一点点碎屑留下的痕迹。那点碎屑在舌尖融化时带来的短暂饱腹感和能量,曾让他几乎落下泪来。
“哥…冷…” 炕角传来小雨带着浓重鼻音的梦呓,小小的身体在破棉絮里无意识地瑟缩了一下。
林阳猛地闭上眼,深吸了一口冰冷的、带着灰尘味的空气。再睁开时,那点挣扎和不舍被强行压了下去,只剩下一种近乎冷酷的决断。他小心翼翼地掰下那块饼干被啃过一角的大约三分之一——一个足以引起重视、却又不会太过惊世骇俗的分量。剩下的三分之二,他飞快地用破布重新包好,塞回米袋深处,再仔细掩盖好石板。
这块小小的、带着他齿痕的饼干,被他用另一块更干净些的旧布仔细包好,紧紧攥在手心,那坚硬的棱角硌得掌心生疼。
他像一只在雪地里潜行的孤狼,没有走正门,而是从破屋后墙一处坍塌的豁口悄悄钻了出去。寒风瞬间灌满了他单薄的破袄。他贴着墙根,利用积雪堆和枯死的灌木丛作为掩护,警惕地观察着四周。王癞子家那扇破窗户依旧黑洞洞的,但林阳总觉得那黑暗后面藏着一双阴冷的眼睛。他不敢停留,快速而无声地绕到张婶家那同样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后面。
张婶家的后窗糊的纸也破了几处。林阳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凑近一个稍大的破洞。屋内的光线很暗,但他清晰地看到张婶正佝偻着背,在冰冷的灶台边忙活。锅里煮着几乎看不到米粒的、灰绿色的糊糊,散发着野菜和少量麸皮的苦涩味道。角落里,张婶的小儿子铁蛋正蜷在炕上,小脸通红,不时发出一两声压抑的咳嗽,那声音闷闷的,带着痰音。
林阳的心沉了沉。铁蛋也病了。这更坚定了他交换的决心,但也让这交换本身,带上了一丝同病相怜的沉重。
他没有立刻上前。他在寒风里又等了许久,直到看到张婶用一个豁了口的瓦罐盛出那点可怜的糊糊,端到铁蛋身边,用勺子一点一点地喂他。张婶侧对着窗户,林阳能看到她脸上深刻的皱纹里写满了疲惫和愁苦,眼神麻木,却又在看向孩子时,流露出一丝强撑的温柔。
就是现在。林阳从藏身处走出来,故意放重了脚步,绕到张婶家那扇同样破旧、吱呀作响的屋门前。他没有立刻敲门,而是在门口跺了跺脚,发出“噗噗”的声响,仿佛在清理鞋底的积雪。这是他给自己设定的“信号”,也给屋里人一点反应的时间。
“谁啊?” 张婶带着浓重地方口音、有些沙哑的声音从门内传来,带着警惕。
“张婶,是我,阳子。” 林阳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甚至带着点少年人应有的怯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