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双耳三足鼎这样承载着礼器庄重与威严的形制而言,高岭土无疑是最佳选择。它不仅能够完美展现出青铜器般的庄重雄浑之感,仿佛穿越时空,将古老的历史韵味重现于眼前,更能在窑变的奇妙过程中,呈现出如‘雨过天青’般的绝妙釉色,恰似那雨后初霁的天空,清新而澄澈,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美的享受。”
苏逸风大师抚须而笑,他欣然说道:“星尘此举,可谓深得‘道器合一’之真谛啊!高岭土在龙国陶瓷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向来享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极高赞誉,将其用作礼器的载体,实乃再合适不过,可谓相得益彰。”
犬饲志郎眼中闪过一抹期待的光芒,他适时引导道:“接下来,能否请二位分享一下在制坯过程中,那些独具匠心的精妙之处呢?”
渡边健一双手轻轻合拢,那姿态仿佛仍在细细感受陶土的独特触感,他娓娓道来:“我采用的是传统的‘纽作り’技法,将陶土精心搓成粗细均匀的泥条,而后以螺旋式盘筑的方式,逐步塑造器物的雏形。这种技法看似操作简单,实则蕴含着极高的技艺要求,每一圈泥条的厚度与湿度都需要精准把控。
特别是在处理茶罐肩部转折这一关键部位时,更是需要通过指腹那极为微妙的触感,来维持线条的流畅与自然,犹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在画布上精心勾勒每一笔线条,容不得丝毫差错。”
松岛美惠子赞叹道:“渡边君对‘纽作り’技法的运用,已然达到了炉火纯青、臻于化境的地步。这种源自绳纹时代的古老技艺,在他的手中不仅完整地保留了原始的生命力与质朴之美,更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的审美意识,使其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魅力。”
陈星尘目光沉静如水,他缓缓开口,娓娓道来:“我采用的是‘轮制与塑形并重’的复合工艺。首先,借助快轮的飞速旋转,拉出鼎身的大致雏形,如同为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奠定坚实的基石。
待其达到‘皮革硬度’这一恰到好处的状态时,便以雕刀小心翼翼地精修器壁的厚度,每一刀都蕴含着创作者的专注与匠心。而三足的塑造,则是整个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需在坯体处于将干未干这一微妙的时机,巧妙运用‘推、拉、提、按’这四种精妙技法,使其既展现出鼎足应有的稳重厚实之感,又不失兽足的灵动活泼之态,仿佛赋予了器物以生命的韵律与节奏。”
林婉清不禁会心一笑,她说道:“星尘这一套‘刚柔相济’的成型手法,暗合《考工记》中‘陶人为器,方者中矩,圆者中规’的制器之道,可谓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犬饲志郎再次适时引导话题:“釉色,宛如陶器身上那件绚丽的衣裳,为器物赋予了独特的灵魂与魅力。不知二位在装饰环节,又有着怎样独到的见解呢?”
渡边健一闻言,从容地取出一幅手绘草图展示,他说道:“我独创了‘吹付与手描’的复合技法。首先,以雾化喷枪精心薄施七层渐变釉,每一层釉都如同云雾般轻柔地覆盖在器物表面,层层叠加,营造出一种晨雾氤氲、如梦似幻的美妙效果。
而后,再以纤细的鼠须笔,蘸上特制的釉料,精心勾勒出樱花的曼妙姿态。在勾勒过程中,通过巧妙控制釉料的厚薄变化,来细腻表现花瓣的透光质感,仿佛每一片花瓣都在晨曦中微微颤动,散发着生命的气息。最后,轻轻点洒金彩,模拟清晨露珠在花瓣上闪烁的璀璨光芒,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灵动与生机。”
山本一郎看着草图,不禁感叹道:“这种‘朦胧写实’的手法,将瀛桑美学中‘物哀’的深邃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让人置身于那樱花飘落的唯美场景之中,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美好。”
陈星尘微笑着展开一卷青绿山水,他说道:“我采用的是‘多层积釉’的古法技艺。首先,均匀施上一层青铜底釉,为整个器物奠定古朴庄重的基调。而后,以‘泼墨’般的大胆技法,点染孔雀蓝釉,那蓝釉如同一股灵动的清泉,在青铜底色上肆意流淌、交融。最后,洒上金粉,形成点点星斑效果,仿佛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为器物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
在烧成过程中,不同釉层在高温的作用下相互渗透、融合,会自然形成类似青铜器锈蚀所产生的‘蚯蚓走泥纹’,这种独特的纹理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为器物赋予了一种历经沧桑的历史质感。”
苏逸风不禁击节称赞:“好一个‘以新追古’!这种釉法既巧妙地汲取了商周青铜的沧桑厚重质感,又不失当代审美的创新表达,实在是妙不可言。”
犬饲志郎最后问道:“烧成环节,可谓是陶艺创作的‘临门一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知二位在这方面有何宝贵的心得,可以与我们分享呢?”
渡边健一神色顿时变得肃穆起来,他说道:“卯窑的火候把控,讲究的是‘文火慢炖’的细腻与耐心。我特别精心设计了三段式升温曲线:在初期,以每小时30℃的速率缓慢升温,这一过程犹如春风化雨,温和地排除陶坯中的水分,确保坯体的稳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