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是个重要的年份,国际上,非洲掀起去殖民化浪潮,报纸上见天的宣传‘亚非拉人民反帝斗争’,支持全球国家的独立和解放。
小鬼子还在继续它的经济奇迹,隔壁朴卡卡上位代总统,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独裁统治。
不结盟运动老大阿三,不顾国内外事部的苦苦相劝,揪着麦克马洪线不放,不断在边境搞小动作,且越来越嚣张。
与此对应的,苏联开始公开向阿三提供武器跟经济支援,兔熊关系破裂近乎半公开化。
还有暂未暴露的,差点把世界拉入三战的古巴导弹危机。
总之,一切都在朝着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方向发展,就很热闹。
当然了,这些国际大事对巫马这种小老百姓来说,实在太过遥远, 也就当个乐子看看。
国内自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模样,比如1月时的七千人大会,系统性的总结经验教训,确立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方针,将经济工作重心从大炼钢转向恢复民生。
农业方面政策大大松绑,解散了公共食堂,调整公社核算单位,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化,大大提高生产队自主权。
为了激活农村生产力,还恢复全国的自留地政策,并鼓励农民搞家庭副业,补充家庭收入。
与此对应的,同样开放集市贸易,允许农民将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拿到集市交易,以缓解城市物资短缺。
嗯,鸡屁股银行的说的差不多就是这个时候,工厂采购员复立也与此息息相关。
人农民同志首先得先解决之前被弄走炼铁的锅跟刀不是,没有采购员搞票,锅都没法买。
工业方面也是从‘重’转‘轻’,不再执着于铁坨坨,转而重点扶持日用品工业,增加民生产品的供给。
也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大调整,和社会资源再分配,民生状况得以逐步改善。
这点从当年的37.01‰的出生率就可以看的出来。
要知道,前一年的出生率才16.97‰,足足提高了一倍多,完全可以用井喷式来形容。
虽然物资还不那么丰富,但粮食的全额供给,还是可以让人感受到那种变化的生机。
这一切能切身实地能感受到的变化,让人民群众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不是吗。
但民生改善的前提下,有一个必须要直面的尖锐问题。
货币与物资的失衡问题!
不难理解,前三年物资匮乏成那样,老百姓手里有钱都没地方花。
沪市就有一对高知夫妻,每个月工资加起来四五百块钱,愣是吃不饱,还吐槽这钱什么用都没有,还不如还给国家呢。
黑市倒是能高价买点物资,价格高就罢了,不说担风险,体量摆在这,对平衡国家级货币与物资平衡的作用,实在聊胜于无。
说个简单的例子,大锅饭食堂解散后,农村赶集时,一斤猪肉平均能卖到五块钱,当时经济发达的东北某公社,有记载最高价能超过12块一斤。
这可不是黑市,是正儿八经合法场地!
总之一句话,老百姓手里有钱,但没地方花,持币待购现象非常严重,民间流动货币几乎是供应商品的三倍左右。
供需关系如此悬殊,如果不加以控制,顷刻就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怎么办呢?
高层领导想破了脑袋,最后把目光放在食利者身上。
这些工资极高的知识分子、拿股权定息的资本家和那些颇有家底的遗老遗少,不到5%的人口却掌握着超过40%的流动货币,看着...是吧~
为了稳定货币政策,回收过剩流动货币,1962年,国内正式推行高价商品政策。
涨价,大大的涨价,不要票,敞开了供应!
于是就有了流传甚广的那句顺口溜,‘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上食堂’。
除了维持粮、油、布、煤等十八类生活必需品价格不变,其他物资价格涨到堪称离谱的地步。
自行车,原价一百多,现在六百五起步;手表六、七十块,现在一百八;茅台从三块涨到十六,二锅头涨到八块,限量的高价肉都涨到三块钱一斤,连特么大刀烟都涨到一块四,普通小老百姓还真没几个消费的起的。
不开玩笑,要不是他们供电局每个月能补贴一条平价烟票,巫马都要认真考虑戒烟的事了。
一个月工资都不够抽烟的还...
这个政策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一年,回收的货币就超过六十多亿,成功稳定了货币政策。
63年以后虽然还有部分地方试行,但涉及的物资就少多了,大多都集中在奢侈品跟饭店。
当然,说全是高价也不绝对,票据仍然在社会上继续流通,有票的情况下还是按照普通的价格购买。
甚至为了保持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力,以及相对公平的分配物资,政府还推出了工业券,每20块钱工资配发一张工业券,最小使用面额为0.1张,覆盖类型几乎包含所有工业品,让所有人都有买到平价自行车的机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