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雪线的望雪驿站内,几张木桌拼接在一起,上面铺着厚厚的羊毛毯,毯上整齐摆放着一卷卷羊皮纸、几包药材和一排陶制药罐。顾长风正俯身翻看着羊皮纸,上面用炭笔记录着近半年来雪线与草原上的伤病案例,沈砚秋则坐在一旁,手中捧着一杯热茶,时不时帮他整理散落的记录碎片。
“从高昌出发到现在,共记录了七十六例伤病,其中高原反应二十一例、冻伤十五例、跌打损伤二十三例、风寒感冒十七例。”顾长风指着羊皮纸上的分类,语气沉稳,“大部分都是轻症,经救治后都已痊愈,只有三例重症冻伤,因延误治疗截了指,算是留下了遗憾。”
沈砚秋放下茶杯,拿起那卷冻伤案例的记录,轻声道:“那三例都是最初翻越雪线时的商队伙计,当时药材不足,又缺乏应对冻伤的经验,才没能保住手指。现在各驿站都备齐了治冻伤的药材,也教会了值守人员应急处理方法,这类情况应该能避免了。”
正说着,驿站值守的山民阿木领着一个年轻牧民走了进来,牧民的脸颊和双手红肿,上面布满了细小的冻疮,走路时还一瘸一拐。“顾先生,沈公子,这是我们部落的小伙子巴图,昨天在山上放羊时淋了雪,回来后就成这样了,脚也肿得走不了路。”阿木焦急地说道。
顾长风立刻让巴图坐下,卷起他的裤腿,只见巴图的脚踝又红又肿,皮肤下还透着青紫色。“这是风寒引发的冻疮,幸好没冻透,不算严重。”顾长风转身从药箱里取出一罐药膏,药膏呈淡黄色,散发着淡淡的草药香,“这是用雪莲花、当归和牦牛油脂熬制的冻疮膏,抹在患处能活血消肿,再配上驱寒的汤药,三日就能见效。”
他一边给巴图涂抹药膏,一边讲解:“冻伤初期要立刻用雪揉搓患处,让气血流通,再抹药膏;若是冻得发紫发黑,就不能用雪揉了,得用温盐水浸泡,再敷药,不然会加重损伤。你们放羊时要注意保暖,把羊皮手套和护脸的毡子戴好,别让皮肤长时间暴露在寒风里。”
巴图忍着疼点头,阿木在一旁认真记下,还掏出一块小兽骨,用炭笔在上面画了个手套的模样,又画了个药罐:“这样我就能记牢了,回去告诉部落里的人,遇到冻伤就按顾先生说的做。”
沈砚秋看着这一幕,对顾长风道:“咱们光自己知道还不够,得把这些经验编成简单的口诀,再画成易懂的图样,贴在每个驿站和部落的毡帐里,让所有人都能照着做。比如高原反应的‘初到雪线别快跑,少喝水来多休息,雪莲煮茶能缓解’,这样既好记又实用。”
顾长风眼中一亮,立刻拿起炭笔,在羊皮纸上写下口诀:“冻伤初起雪揉搓,药膏再抹活血络;肿紫勿用雪刺激,温盐浸泡敷药妥。”写完后,他递给沈砚秋:“你看这样行不行?再配上简单的图画,山民和商队伙计就算不识字,也能看明白。”
沈砚秋接过一看,笑着点头:“很好,通俗易懂。咱们再把高原反应、跌打损伤、风寒感冒的应对方法都编成这样的口诀,等会儿让罗衣派伙计抄录多份,送到各驿站和部落去。”
这时,商队的李掌柜带着一个伙计匆匆赶来,伙计面色苍白,嘴唇发紫,捂着胸口不停咳嗽,呼吸也格外急促。“顾先生,快救救他!”李掌柜满头大汗,“我们刚过风口坡,他突然就倒在地上,说胸口疼、喘不上气,是不是高原反应又犯了?”
顾长风立刻让伙计躺下,伸手搭在他的手腕上把脉,又翻开他的眼皮看了看,沉声道:“是急性高原反应,还引发了咳嗽,得立刻给他喝雪莲麻黄汤,再用银针扎合谷、内关两穴,缓解他的胸闷。”
沈砚秋连忙按顾长风的吩咐,从药箱里取出雪莲花和麻黄根,快步走进灶房煮汤药。顾长风则取出银针,用烈酒消毒后,精准地扎在伙计的穴位上,轻轻捻动针尾。不多时,伙计的呼吸渐渐平稳,咳嗽也轻了些。
“多亏了顾先生!”李掌柜松了口气,“上次我们商队也有伙计犯高原反应,当时只是喝了药,没想到还要用银针,这次真是长见识了。”
顾长风拔出银针,解释道:“高原反应分轻重,轻症喝药休息即可,重症就得配合针灸,这样好得快。而且初到雪线的人,前三天要少活动,多吃些清淡的食物,别吃太饱,也别喝太浓的奶茶,这些都能减少高原反应的几率。”他说着,将一张写好的“高原起居注意事项”递给李掌柜,“这上面的规矩让伙计们都记好,下次走商道就能少受些罪。”
沈砚秋端着煮好的汤药回来,喂伙计喝下。伙计喝完后,脸色渐渐有了血色,挣扎着想要坐起来:“多谢顾先生,感觉好多了,胸口不疼了。”
顾长风按住他,叮嘱道:“再躺半日,别乱动,我让人给你煮些小米粥,等胃口好些了再吃东西。”他转头对沈砚秋道:“咱们得把伤病按‘预防、应急、救治’三个步骤总结,预防在前,应急跟上,救治兜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伤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